如何看待电影商业化

如题所述

电影商业化切莫舍本求末杂言碎语
这是个资讯泛滥成灾却又是极度缺乏有效资讯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些年来全球商业化思维,让更多的媒体及媒体人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些媒体利用其影响力一味地靠揭露隐私或是极尽一切手段来搏得观众眼球以达到商业目的,虽赢得了商业利益,却制造了无数的垃圾资讯,有的甚至误导民众,对内贻害百姓,对外丑化民族。在商业利益面前,“凡事娱乐化”似乎成了传媒人生存发展的趋势。殊不知,这种凡事“娱乐化”做法取悦了一部分观众,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坏甚至“谋害”我们的下一代。
最近听闻《满城尽带黄金甲》落败奥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发出叹息,觉得可惜,但在我看来此事见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选奥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表明,在中国电影面临大改革的时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莱坞商业套路的路线都是错误的。所谓的一些“大导演”可以对观众蒙骗一时发点不义之财,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环境上的差异及其所造就的内在精神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这些年来中国所谓的商业大片真是乏善可陈,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莱坞模式的习气多了起来。同样想角逐奥斯卡但落选的还有与《黄金甲》命运相似的《夜晏》,这两部影片同样以西方人学中国太极时只看“花拳绣腿”而无视内在功力一样,“形”相近而“神”相远,可以一时靠铺陈大场面兼用明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终究却逃不脱评委的锐利眼神,也不可能成为口碑相传的好电影的。在中国目前电影商业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尚可蒙骗一下观众,但在新一代奥斯卡的评委面前,终究逃脱不了落败的命运。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长期久来往于中西之间的中国商人写的,内容说的是至今为止很多西方人还认为中国仍然如《红高粱》剧情中所描绘的野蛮和愚昧。事实上,即便是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情况那样。大家其实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机会到中国走访,所以也只能从中国电影上了解中国,而他们最有机会看的,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而张艺谋的电影他们看得最多。于是,在这些人的眼中,贫穷落后与愚昧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回顾一下张艺谋的发家历程,可以发现他的真正所好:从充斥“偷情”、“乱伦”等低俗情节令其声名远播的《红高粱》,到后来的《菊豆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许多电影,都极度显示出张艺谋拙劣地“形式主义”手法。而《黄金甲》仍旧摆脱不了此类恶俗手法,“偷情”与“乱伦”不绝于“目”。除了这些,老谋子还能拍些什么?
20多年来,中国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相当多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却并未有多大变化。中国贫穷、落后、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们的心里,极大的丑化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作为传播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的电影人,肩上的责任是宣传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但他们却并未如此。
如今,《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部电影出来了,制片方的确赚翻了天,但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忽悠。在最近《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浓墨重彩能够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宫女胸脯。老谋子还将这部影片拿去角逐“奥斯卡”,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铜臭气息的时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经过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与不负责任媒体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华丽外衣,来忽悠甚至是蒙骗观众。真希望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们能够多点良心,多点责任,不要只靠“拍脑袋”来拍电影,“要深入群众”,走出去的同时能够走回来,真正立足人性根本,传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参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