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如题所述

科举的创立,是开始从平民中选拔人才,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也给平民读书的动力,这当然是进步。

科举的废除,是因为看到科举制度中的弊病,对读书人思想的捆绑与扼杀,所以废除它,当然也是进步。

、科举创立之前,国家官员都来自于各大世族,他们的子弟不管良莠,都能凭借家族的关系世代为官,因此这些官员把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而且随着这些世家的利益积累,将大量蚕食国家利益,导致肥了家族,掏空了国家。

科举创立后,使大量寒门的读书人成为国家官员,为国家服务,他们只对国家负责,会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有利于国家发展,当然也有利于皇权统治。

2、科举制度经过千年的继承,弊病也暴露出来,它使读书人陷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境况,导致读书人热衷于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而鄙视工、商、科技等实用学科。导致工业革命来临时,国家无法抓住这个机遇腾飞,而导致近代的落后。

所以科举的废除,是对读书人思想的解放,也算是与时俱进。

开始时对统治者和平民都有利,但随着不断发展和出于统治者增强控制力的目的,科举制便成了思想的枷锁,对人民有害,对国家亦无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8
这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讨论:
科举制度是人才选拔的方式, 创立于隋朝,
从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士族统治阶级,而且这个是世袭的,其他力量很难进入,比如普通老百姓(庶族)。权力被某一阶层垄断了,能不腐朽,社会怎么发展;
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大家都通过考试,谁有能力谁就上,而不仅限于出生了。
因此,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以“八股”取士,读书人只需要是统治阶级设定的框架内作文章,不外乎“忠君”思想,让人僵化,这是相当危险的;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西方的坚般利炮将国门打开,国人认识到人才取用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不这样不足以重振中华。因此,清朝末年,科举彻底废除;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1-08
首先,科举制是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并于1905年被彻底被废除。
其次,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在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随着时代更迭而变化。
上古先秦时代:子承父位,或者由官员寻访贤人任命。
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
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每年推举各地德高望重的人才做官。但到了后期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可以这么说在隋朝以前朝廷的官位被世家垄断,寒门子弟报国无门。
所以说科举制有利于,吸收寒士进入政权,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凡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考试内容限于八股文,考试形式的死记硬背,一切有用的知识都不涉及。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严重束缚,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之道之中,使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不能选拔出有真才实学之士;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3个回答  2015-01-08
时代不同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