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如题所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不争”是一种心态,一种处世态度,做大事应有的一种格局。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做人学会低调,要适当地降低自我标准,不要事事与人争。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环境里,不争者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嘉许和认可。不争的人,不是临阵畏缩,而是用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化解纷争,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此句的前身是出自《老子》的中的一篇《江海能为百谷王》。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拓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思是: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争。

老子学说讲究的是“清静无为”,而“争”乃是刻意而为,既然刻意那么就是逆天道而行,这种行为在老子看来往往是会失败的。以“不争”而争,则是顺应天道的做法,符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多次讲“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次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次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是“夫唯……”,一个是“以其……”,前者是以自身修养来立论的,一个人自己具备完善的条件,没有人能比得上,无隙可钻,自然就争不过他。后者是以群众自愿推举来立论的,因为有广大群众的基础和爱戴,故而没有人能来争夺。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这里“争”与“不争”指的是心态,在一个资源有限,机会有限的社会下“争”是必然的。然而《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而是要我们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看来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这让我想起了武侠里有一句“无招生有招”。然而对于这一层含义我并不是很理解,也就更加难以做到。 没错,夫唯不争故无忧。世间仇怨,憎恨,烦恼皆起于“争”。能以不争的心态去争的确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可既然要争,如何能抱着所谓“不争”的心态?这不是矛盾吗? 李开复写过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意思是每个人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进步,而不应和周围的人去比较,去争斗。这一观点当然是被大家认可提倡的。也许“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很好的诠释这句话的意思。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了。可我想说的是,提倡归提倡,认可归认可,实际能不能做到那绝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人称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偏执教育”,说白了就是偏激的教育。偏激反映在推崇一元化的价值观。因为我们中国人基数大,国家不得不创造出“考试”这么一个折腾人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从古至今其地位未曾被撼动过。既然要选拔就得排名,以名次来决定优劣。因此考分,名次成了学生心目中最神圣最崇高的荣誉,也是家长们鞭策孩子去努力奋斗的目标。几个阿拉伯数字承载着广大莘莘学子的远大抱负和做人尊严以及家长们的喜怒哀乐。可排名这东西偏就是有你没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去和同学争还能和谁争?不只是在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人不也一样吗?好学校的名额有限,好的工作单位好的职位的名额同样有限。不和同事争和谁争? 这只是一方面而已,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教育。然后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家长了。偏执教育下不仅盛产偏执的学生,更有偏执的家长。从小到大,他们只会讲:“XXX人家考了100你怎么才考99?XXX人家是第一你怎么是第二?”他们讲:“XXX人家上了省重点你怎么上了市重点啊?”他们讲:“XXX人家放假时间把高中课本外加两本英语单词书都搞定了,那叫一个勤奋,你怎么就没这速度呢?”他们讲:“XXX人家平常就爱看书,从来不玩游戏,人家那叫一个懂事成熟……”他们讲:“XXX人家都出国了将来就是海龟,人家英语那叫一个地道,你怎么还在国内跟土鳖混一块儿啊?”当有一次我们发现那个他们口中的XXX逃课去了网吧,他们又讲:“人家那叫劳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生活效率,你那叫玩物丧志,能一样吗?你……”他们唾沫横飞着,他们手舞足蹈着,他们恨铁不成钢着……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有这样的家长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好青年的不幸,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如果还没有滋生出攀比,嫉妒,憎恨,虚荣等一系列恶习的话反倒是怪事。 偏执,一元化搞得我们只会竞争,只想竞争,以竞争为手段,以竞争为目的。这能怪我们吗?谁不想被自己父母赞扬?谁不想被别人瞧得起?谁不想成为别人父母口中的那个XXX?我们像只会耕地的牛,只会拉磨的驴,只会下蛋的母鸡一样只会竞争。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用共同的方式,在一片共同的环境下我们彼此在竞争,我们彼此心存芥蒂……当然我承认也许我形容得有点夸张了,但事实的本质不就如此吗?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我们,偏执教育熏陶下的我们,竞争意识被激发得过强的我们,能拥有淡然的心态去和别人竞争吗?因为太看重竞争,从而也太害怕失败,我们的心态已有一丝丝的扭曲。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无为从而无所不为?不争从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即使我们知道和别人比只是徒劳,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和别人就是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敌意”,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水平相近的学生,这种“敌意”也就越强烈。 坦白说我也是一个偏执教育下的产物,也接受过这种文化的洗礼,因此颇有感触。的确,老子说的没错,“不争”绝对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和自己比,别总想着和别人竞争。不敢期望我们都能做到但至少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一位北师大的数学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给他们讲了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很有意义,值得借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6
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端看你怎么想,不争即争,以不争立于争之最高点。
第4个回答  2020-05-10
不能只看这句来理解这句话,要通篇把握。比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你能做到利万物,你还用争什么呢?所有人都得来求你嘛。能做到不争境界,那就没人能跟你争了。最近的例子就是华为,被制裁以后你看任正非说过一句狠话吗?根本不用,因为技术只有我有,你要干的事只有我能干,我对你是有利的,你早晚过来求我,我跟你争个什么劲?这就是典型的强者心态,而弱者都是被迫害妄想症,一有不顺就炸毛。还有老子的东西讲的是客观规律,如果把人的情感加进去解读难免出现偏差。比如上善若水,你解读为水是善良的,那就出现偏差了,成了说要无私奉献,难道水是有感情的吗?所以不争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心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