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介绍

~~~~~~

第1个回答  2019-05-20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1][2][3][4][5]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本名
孔丘
别称
孔子、尼父、孔夫子
字号
仲尼
所处时代
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人物关系

孔鲤
儿子

颜回
学生

澹台灭明
学生

曾子
学生
热点关注
解读 孔子的中庸之道,即无为也有为
国家政治清明就应该发挥聪明才智,国家政治不清明就装愚守拙。他高度赞扬的宁武子、蘧伯玉都是这种人。他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这“愚不可及”四字,与“难得糊涂”不是异曲同工吗?...
2019-03-30
人物事迹 孔子周游列国复盘:这可能是最早的“穷游”,却游出了圣人的风骨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但这十四年的漫长旅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去了哪些地方?他们到底是如何“周游”的?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就说不太清楚了吧。今天,就让文史君带着大家,结合太史公的《史记•孔子世家》...
TA
第2个回答  2019-05-14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第3个回答  2021-09-01

】姓名:孔子

】生卒年:前551—前479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仁政。孔子求仕得不到重用,但在教育和文献整理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贤者72人。孔子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先后整理《诗》《书》,修订《礼》《乐》《春秋》。孔子的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是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第4个回答  2018-12-04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子姓,[3]孔氏,名丘,字仲尼[4],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5],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6]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第5个回答  2019-02-1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1][2][3][4][5]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