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锅刷碗有啥讲究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22
  晶莹剔透的水晶杯、洁白如雪的陶瓷碗、结实耐用的合金锅、轻便扛摔的塑料饭盒……在自家的厨房里随便扫一眼,就会看到各种不同材质的餐具、炊具。对这些和食物“亲密接触”的日用家什,大部分人早已熟视无睹,但其与健康的息息相关,你知道吗?

  陶瓷餐具:别选“釉上彩”
  陶瓷餐具造型多样、细腻光滑、色彩明丽且便于清洗,是绝大多数家庭购买餐具的首选。但是,陶瓷表面上彩釉却有可能成为健康杀手。彩釉中的铅、汞、镭、镉等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种。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
  有害金属主要来源于釉上颜料。放射性元素镭会杀伤白血球。镉、铅和汞都是重金属,镉和铅会引起肝脏或其他内脏中毒,汞会引起肝、肾硬化。长期使用釉上彩餐具盛放醋、酒、果汁、蔬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品时,餐具中的铅等重金属就会溶出并随食品一起进入人体蓄积,时间长了会引发慢性重金属中毒。
  有些小陶瓷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采购铅、镉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装饰面积过大、烤花温度不够或工人工艺处理不当等因素,都会造成陶瓷制品铅溶出量不符合标准。甚至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为了多盈利,随意缩短烤花时间或降低烤花温度,使用完全靠工人经验的老式烤花炉,严重制约了陶瓷餐具的质量。

  健康贴士
  1.尽量到正规商场和超市选购,不要贪图便宜在小摊或路边小推车上购买。
  2.选购陶瓷餐具时不要选用釉上彩装饰的,特别是与食物相接触面带有彩饰的陶瓷餐具。可选用釉下彩或釉中彩装饰,如青花、玲珑都是人们喜欢以釉下彩装饰的陶瓷。
  3.选购时注意图案颜色是否光亮。若不光亮,可能是烤烧温度未达到要求,此类陶瓷餐具的铅、镉溶出量往往较高。特别注意别买那些用手即可擦去图案的陶瓷餐具。
  4.选购时用指甲刮,如果餐具上有图案和没有图案的部分折射光不一样,两处的手感不同,釉彩能用指甲刮掉,就很可能是重金属超标的劣质产品。
  5.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无铅釉餐具或者白瓷,比较安全可靠。
  6.买回的陶瓷餐具,应先用开水煮5分钟,或者用含4% 醋酸的水(相当于普通食醋)浸泡2~3小时,这样可以去掉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大大降低陶瓷餐具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如果浸泡过程中餐具颜色发生变化,最好弃之不用。
  7.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存放酸性食品和果汁、酒、咖啡等饮料。因为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或饮料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就越容易溶解出铅,等于加重铅溶出量的毒副作用。
  8.选购微波炉用陶瓷餐具,应避免有金属装饰的产品,如带有金边、银边或用金花纸、金属丝镶嵌图案的陶瓷产品。彩瓷尽量不要放在微波炉里加热。

  玻璃餐具:“水晶玻璃”隐患多
  玻璃餐具有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表面光滑易洁、环保等特点。玻璃餐具清洁卫生,不含有毒物质。
  水晶玻璃餐具是一种颇具威胁的铅污染源。由于水晶制品中的氧化铅含量高达20~30%,所以用它来盛水,一般不至于引起铅中毒,但若用来盛酒,酒会将水晶玻璃制品中的铅溶解出来,时间越长溶解量越多。同样,当使用水晶玻璃容器盛放食品,特别是可乐、蜂蜜、果汁类酸性食品时,铅离子也易形成可溶性的铅盐随饮料或食品被人体摄入,严重危害健康。因此,水晶玻璃制品被科学家称为“美丽的杀手”。
  健康贴士
  1.选购水晶玻璃餐具可以通过声音、手感、外观等对普通玻璃、含铅水晶玻璃、无铅水晶玻璃进行区别。普通玻璃制品色泽暗淡、折光率差、做工粗糙、手感差,甚至部分地方还有气泡,轻轻敲击声音沉闷。水晶玻璃制品相对普通玻璃制品色泽光亮、折光率强、做工考究、手感好,看上去像水晶做成的,轻轻敲击有清脆的金属声音。含铅水晶玻璃制品与无铅水晶玻璃制品相比,要略显得厚重。
  2.普通玻璃餐具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在长期浸水的特定环境下,它会产生“发霉”现象。这是因为玻璃长期受水的侵蚀,玻璃中的硅酸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白色碳酸结晶,这种结晶对人体健康有损害。去除这些碳酸结晶的方法就是用碱性洗涤剂清洗。虽然普通玻璃也可能含有很微量的铅,但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给健康带来损害。如果您不放心,第一次使用前将普通玻璃餐具放在醋水里泡一下就可以让铅析出了。
  3.盛放酸性饮料或食品,最好使用普通玻璃器皿,尽量避免用含铅玻璃器皿。

  塑料餐具:“彩色”好看不健康
  餐具市场上,塑料制品以体轻、不易碎等优势,和玻璃制品分庭抗礼。但塑料餐具的健康隐患、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许多塑料餐具的表层都有漂亮的彩色图案,如果图案中的铅、镉等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的塑料制品表面有一层保护膜,这层膜一旦被硬器划破,有害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劣质的塑料餐具表层往往不光滑,有害物质很容易漏出。因此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没有装饰图案、无色无味、表面光洁、手感结实的塑料餐具。
  挑选合格的塑料餐具要“一看、二闻、三手摸”。
  “看”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看产品标示,厂家地址、联系方式、是否取得了有关认证等。二是看有无杂质,对着光线看,如果有不均匀的灰黑色灰尘颗粒就千万不要购买。三是看颜色,最好用无色的塑料制品。因为,着色必然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就会使产品的安全性降低。例如,在彩色的塑料瓶中放油、醋、饮料等,就会溶解一部分色母料,吃下去对身体健康不利。
  “闻”气味。合格的塑料产品仅凭鼻子闻不到任何气味。如果打开盖子后闻到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最好不要买。
  “摸”质地。合格的塑料产品表面应该是光滑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此外,如果塑料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建议停止使用,因为塑料制品表面如果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健康贴士
  看数字区别使用塑料制品
  “0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用作矿泉水瓶、可乐饮料瓶、果汁瓶等。因它只可耐热70℃,所以只适合装冷饮和暖饮,若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会变形。
  “02”——HDPE(高密度聚乙烯):适宜于装食品及药品的瓶,装清洁用品和沐浴产品,作为购物袋、垃圾桶,能承受120℃的温度。
  “03”——PVC(聚氯乙烯):由氯乙烯聚合而成。高温及与油脂接触聚氯乙烯塑料容易释放出邻苯二甲酸酯及未完全聚合的有毒氯乙烯单体。用聚氯乙烯制成的保鲜膜透明性好,不易破裂,黏附性强,价格低,我们在超市、大卖场看到的盒上粘得很牢的薄膜就是它。根据其特性,它只适用于蔬菜、水果的冷藏保鲜,不宜放肉类、蛋糕等含有较多脂肪的食品,也不宜用作微波炉加热。
  “04”——LDPE(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塑料膜等都是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05”——PP(聚丙烯):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这种材质,可耐130℃高温,但透明度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0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06号PS(聚苯乙烯))制造,PS透明度好,但不耐高温,所以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06”——PS(聚苯乙烯):这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我国从2001年1月开始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仿瓷餐具 使用清洁要得当
  仿瓷餐具学名叫密胺餐具,由密胺树脂粉加热加压铸模而成。由于其耐溶剂性能优异;制品表面具有平整、无毒、无味、耐摔、自动熄灭电弧等特性,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餐具、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仿瓷餐具,给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同时,合格的仿瓷餐具,若使用不当,也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由于密胺塑料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为安全起见,尽量不要盛放酸性、油性物质。仿瓷餐具不适合在微波炉中使用,也不要在温差太大的环境下使用,否则容易造成开裂现象。仿瓷餐具的清洗,要用较柔软的抹布。千万不要用百洁布之类的抹布及去污粉等来清洁餐具的表面,因为百洁布、去污粉会擦毛餐具的表面,使之更容易受污染。尽量不要将仿瓷餐具放在锅里蒸煮食物,因为高温易使彩色图案或餐具材质里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质析出。

  健康贴士
  1.到正规的商店、超市中选购,千万不要贪便宜,在地摊上购买。
  2.选购时要看清包装上是否有生产厂家、QS标志和编号等。有些看似密胺餐具,但是却标有“置物盘”的商品千万不要买来用做餐具,因为这样的产品没有QS生产许可,是不符合食品包装要求的,对人体有安全隐患。
  3.选购时要看餐具是否有明显变形、有无色差、有无斑点。
  4.看表面是否光滑,底部是否平整。
  5.若有贴花,看其图案是否清晰,有无起皱和气泡,和食物接触面尽量不要带花色图案。
  6.如餐具有颜色,可用白色餐巾纸来回擦一擦看是否有褪色等现象。
  7.闻一闻餐具有无刺激性气味,以防有甲醛残留。
  8.一般选择颜色较浅为宜,以防止购买到用回收料加工而成的制品。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