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忍辱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一、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
在释迦牟尼佛的若干世之前,他是一位在城外山林中修行的行者,被称为“忍辱仙人”。一日,国王歌利王率众来山林游玩。一位宫女见到忍辱仙人,对他生出好感,上前交谈。仙人应机为宫女说法。歌利王见状,心生嗔恨,质问仙人是否证得罗汉果位,仙人回答尚未。国王又问是否证得不还果位,仙人同样回答没有。国王据此指责仙人放纵贪欲,仙人则表示自己虽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无贪着。
国王因此对仙人动了恶念,割掉了他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劝阻无效,国王越发凶残,割鼻、削臂,直至将仙人节节肢解。然而,血泊中的仙人面目依旧,面色未变。此时,天降大雨,飞沙走石,国王惊恐,停下手来。他匍匐在仙人血肉模糊的身前,请求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无嗔恨,亦无贪欲。”国王问如何得知,仙人发誓愿说若心中无嗔恨,愿身体复原。话音刚落,仙人的身体即刻恢复如初。国王深感惭愧,忏悔不已,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中提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因为仙人大思想上成就了“无生法忍”,所以才能在冤害面前,成就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二、舍身喂虎
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怀慈悲,护念一切生灵。某日,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生产后的老虎,瘦弱不堪,既无力觅食,又无法产奶喂养幼虎,只能吃掉刚出生的幼虎以保住其他幼虎的性命。婆罗门见此情景,深感悲哀,心想:“众生的苦难,无边无际,母子相食,其痛难以言表。”他流着泪,想要寻找食物喂母虎,以救幼虎。婆罗门心想:“我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使众生离苦得乐。我将来也会老去、死亡,身体也会腐烂,不如现在布施给这只老虎,救老虎母子。”决定之后,他将头靠近老虎嘴边,布施自己的生命,因此,老虎母子得以存活。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中,佛陀告诉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在过去无量劫中,我为了求得法华经,从未懈怠。在多劫中,我常为国王,发愿追求无上菩提,心志坚定不移。为了满足六波罗蜜,我勤行布施,毫无吝啬。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我都不吝惜生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因地修行时,甘愿舍弃生命脑髓,布施一切,去救护众生。因为这样的无畏布施,圆满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以此功德超越了九劫的时间,最后终于在娑婆世界成佛,为天人师,广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这样忍辱负重、勇于布施,来自于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佛菩萨观众生如子,观众生苦如己苦,因此才能竭尽所能地,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