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封建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在人类文化史上没有出现大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为什么向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没有出现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呢?是因为乱世的时间不够长呢?还是因为那不是轴心时代呢?

春秋战国出现,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的地位上升,其他的流派逐渐不敌,但在三国时期纵横家、军事家、道家、法家各流派依然存在并且在历史上留下足迹,直到科举制度的兴起才真正断绝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直至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人们受到外来思想影响,才逐渐恢复百家争鸣的情况。
不在于乱世的时间不够长,还是因为不是轴心时代,南北朝的时候玄学以及道家思想相当流行,虽然不算百家争鸣但也绝对不是独尊儒术,而五代十国的时候由于科举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儒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已经逐渐淡化了其他教派的影响力了。

所谓百家争鸣不在于是否是乱世,在汉朝开始独尊儒术以后各大家族的势力已经和儒学连为一体,掌握儒学大家自然就能获得更高的势力,而获得实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向知识流传下去,在那样一个学问知识匮乏,没有印刷全凭手录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只是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人就成就了南北朝甚至直至以后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各大家族——崔、王、郑、卢。而通过他们的势力和皇家的推动,儒学自然也就被希望能够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所接受成为了主体思想。再加上唐朝虽然还会录取少部分道家、法家的学者做官,但也只能成为微末小官,而只有儒家科考出身的读书人才能平步青云,因此在唐朝以后儒学已经不是帝王单纯推动的学问,而是深入民心无法动摇的真理了。而且此时的儒学也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它里面被添加了法家、道家、玄学等等思想,结构变得更加完整概括,也因此通过这种儒家内部流派的划分“内部的百派争鸣”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使得其他学问被贬低,难以恢复过去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5
你先弄明白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乱世那么长,然后你就明白你想问的问题了。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对于人民的思想没有控制的那么严,这个思想也就是你说的各大“家”。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因为开放所以想的就很多很杂有的像忠君,有的想自立,有的想归隐山林,还有的想造福百姓等等。
这种情形对于大时代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老百姓未必是好事,战争让很多人流离失所,于是乎很多有名的伟人,将军,君主甚至侠客就开始考虑结束这种情况。其中,秦朝的几位名人将相考虑到了让某一家思想独大,作为信仰,人民就会安定。而他们最后选择的是兵家,但是殊不知兵者得天下,仁治天下,虽然秦打下了一个完整的大片疆土,最后却拱手让给了汉。而汉的皇帝对于历史很明白,于是乎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其精髓做人的准则,忠、孝、义、仁、义、礼、智、信,正是帝王将相统治民众,让民众以忠于君主报效国家为荣。
而且历朝历代看到了儒家思想的优点,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一点点的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让其他的思想流派根本没有机会去争,所以百家争鸣的时期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一次。
虽然是争鸣但是你却忘了后半句话,百家争鸣,唯儒独尊。
希望能帮到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17
因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统治阶级选中了儒家学说,认为它是最能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所以百花齐放.而封建阶级长达几千年,统治思想-----儒家学说压制了其他学说发展.( 实际是统治阶级的洗脑作用)
并不是乱世就一定会出现思想改变甚至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已适应不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要改变性质,从奴棣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与五代十国与南北朝有根本的不同.后者已是封建社会,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已相当稳固,人们思想已被禁锢,从生产力来讲,又还没有达到使生产关系改变的水平(比如说资本主义),所以思想没有改变的需求和条件.
再者,春秋战国是各国求繁荣最终导致统一,南北朝五代十国是前朝没落导致分裂,怎可同日而语?一般,政治上的繁荣会导致文化发展的繁荣.
第3个回答  2011-01-15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不像后来的封建王朝把思想管的特别严,特别是明清两朝,动辄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们一个个朝不保夕,哪里还会思想活跃
第4个回答  2011-01-17
我觉得在秦朝焚书坑儒汉独尊儒家之后,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了,祖祖辈辈早已习惯了墨守陈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