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怎样打座

道教怎样打座

儒、佛、道、瑜珈四家均有盘足坐法(俗称打坐)的练功,但各自的修持练法和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在道家的盘坐法中,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追求健康长寿的效果。而佛家的盘坐法不大注意身体生理的变化,重视“修心”为基础。太极拳技击功夫告诉我们:只有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收获一是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了,拳谚说: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胆足则气壮,胆不足则神疲。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因此较为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为太极内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介绍的是杨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级练法。<BR>一、开式左单盘(如照片1所示):<BR>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两手小臂(接近腕部的阳处)分别对应放在左、右足膝盖的阴处(内侧)。初练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片坐垫。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的酣睡状态。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领),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时对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长,这就是虚领顶劲。意念从头顶、脸部(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颈部、胸部、肩、肘、腕、手掌、手指、腹部、臀部、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脚面、脚底依次向下放松。初练者应记住呼吸时不可强使意念行气,过早追求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因为行气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从胸式顺呼吸自然进入到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缓、柔、深、长。<BR><BR><BR>二、合式右单盘(如照片2所示):<BR>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双掌合十(两手的掌、指相对合拢),放近膻中穴,距胸前约一至二寸。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开始时,两手掌中的劳宫穴虚凹,通过缓慢的舒展松开,左、右手掌的劳宫穴相对凸起贴近。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BR>三、狮式开合坐(如照片3、4所示):<BR>若中、下肢较硬,不易弯曲,可先采用狮式开合坐的练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适应后,再过渡到练习开式左单盘与合式右单盘。坐着,两脚脚底互相合拢(两脚的掌、跟相对靠拢),两脚底的外沿合贴一起,内沿随着腹股沟与骨盆的缓慢松展而越离越开。手上动作先做开式(参照开式左单盘),后做合式(参照合式右单盘)。意念放多些在腹股沟与骨盆。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BR>盘坐时间,可于晨起和晚睡前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亦可加练一次。初练打坐者,不要勉强坐得太久,坐至两腿发麻发胀一会儿就可结束,左盘、右盘坐上合计十至二十分钟。打坐结束下座前,用双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流通,然后再离座。在盘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被感觉的境界牵制,甚至引起幻象。入门级的练法只要想着虚领顶劲、松胸气入中丹田和下丹田、松肩沉肘、松掌舒指、松腰、松胯就可以了。以上这几样东西是练拳者盘坐所守的“窍”。盘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也是一个应守的“窍”。太极拳受道家影响,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通过盘坐便吐故纳新似的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乃至从“龟息”(龟每分钟呼吸1—4次,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练到“胎息”( 胎息功是一种不以口鼻为主要呼吸通道,而以全身毛孔及腹部为主要呼吸通道的一种潜呼吸,没有上乘明师的言传身教,是难以练成胎息功夫。胎息功具有最大限度的节能,把人体的能量潜伏下来,待必要时释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5
坐忘

--------------------------------------------------------------------------------

坐忘是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
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玄宗直指万
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
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
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①宋代曾慥在《道枢·坐忘篇》中
称:“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
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②《南华真经》(即《庄子》),有“坐忘”一词,
语见《大宗师》,“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
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通就是道,因此坐忘就是得道。《南华真经》说到
“忘”的还有多处,《天地》中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
人,是之谓入于天”。③能够做到忘物、忘天、忘己的人,也就是做到了“坐忘”。
早期道教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文献中,都没有宣传“坐忘”的记载,但是在太平道
的《太平经》中,十分重视“守一”,强调守一要居于闲静之处,平床坐卧,使感官和
思想“无所属,无所睹”,“谨守其神”,“与一相保”,④这样一种修道的方法,其
理论以及操作方法,都同后世所说的“坐忘”十分相似。但是五斗米道对“守一”之法
却持批评态度,认为它是伪伎。南北朝时期,“坐忘”和“存思”逐渐兴起,代替了
“守一”。上清派以存想、思神、服气为主要修炼方法,主张恬淡无欲,内观于心,存
思诸神,乘云飞仙。《黄庭外景玉经》称:“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
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骨。”⑤《无上秘要》卷一百有《会兼忘品》,引有出自
《洞玄敷斋经》《洞玄安志经》《洞玄九天经》等三段经文,称“倚伏兼忘,忘其所忘,
体与玄同”,“灭念归兼忘,倚伏待长泯”,⑥根据经文意思,可以认为,“兼忘”就
是“坐忘”。隋唐时期,“坐忘”逐渐代替了“守一”、“存思”等内修方法。唐代道
士王悬河编修的类书《三洞珠囊》卷五有《坐忘精思品》,将“坐忘”和“精思”并列
在一起。唐代的《天隐子》称:“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
乎。”⑦指出“坐忘”和“存想”(存思、精思)的密切关系。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赞扬坐忘是“信道之要”,自称“恭寻经
旨而与心法相应者,略成七条,以为修道阶次”,意思是,坐忘之法要按敬信、断缘、
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参见本书《坐忘论》)七个互有联系的顺序进行操作。
“坐忘”的修道方法,在唐宋两代影响很大,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水龙吟》词一
首,上阕云:“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
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⑧意
思是自从有了《坐忘论》,人的求道成仙理想,就成为可行的事实,道山绛阙、蓬莱晻
霭可望了。宋元以后,道教的内丹修炼术逐渐发展,并完全代替了外丹术。内丹家们多
以精、气、神的理论解释坐忘,使其与“坐忘”相联接。
《道枢·坐忘篇下》就称:“忘者,忘万境也,先之以了,诸妄次之,以定其心。
定心之上,豁然无复;定心之下,空然无基。触之不动,慧虽生矣,犹未免于阴阳之陶
铸也,必藉夫金丹以羽化,入于无形,出乎化机之表,然后阴阳为我所制矣。”⑨另一
方面,“坐忘”的修道方法仍然保持着独立而持久的影响。元代道士姬志真有《跋坐忘
图》诗一首,称“乃公形似橛株拘,坐断遑遑转徙涂。倏忽有无同混沌,乾坤俯仰一蘧
庐。忘怀健羡辽东鹤,不肯轻飞叶县凫。聚块积尘体比拟,寥天大地莫非吾。”CD据诗
可知,画中坐忘之人同于混沌,无天无地也无我,其形似同枯株。直至元代,“坐忘”
之法,仍为学道之人视为得道成真的要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7
在道教看来,打坐主要的不是一种形体动作,而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和境界,所以,道教一般称之为坐忘。坐忘的修习姿势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打坐姿势,但是其思维却时时运转,可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和得道这七个层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1-13
左腿内盘,右腿外盘,双手放于丹田之上,左手内盘大指母捏中指二节。右手外抱大指母叉于左手虎口之间、放松衣带,让全身放松,心若古井不波。排除一切杂恋。。
第4个回答  2011-01-12
五心朝天,双盘,上身一定要正直,进入什么也不想的境界,可以到百度搜下。单盘也行,左脚尽量挨近臀部,右脚搭在左大腿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