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特点有哪些?

天坛的特点有哪些?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 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扩展资料: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2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扩展资料: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坛

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14
天坛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与历史遗产。
它充分运用了各种建筑手法与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美学、力学、声学、几何学的原理,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天坛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辽阔与高远,从而表现天帝的至尊无上。
为此,在布局上摆脱了传统的中轴线为对称的设计,天坛设有呈“回”字形的两重坛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中,但内坛并未放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而位于中轴线偏东,在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旷大的空地。
人们从西门进入天坛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开阔的天宇,神圣、博大与至高无上的天帝立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凸现出来,人们顿时会感觉到自身的软弱与渺小,因此便会心甘情愿地向天帝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祈年殿、圜丘坛等建筑的设计,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天坛建筑可分为三组,以祈年殿为中心是一组,以圜丘坛为中心是一组,斋宫又是一组。三组建筑呈“品”字排列。

祈年殿
是天坛的象征,是三层重檐圆形攒尖顶建筑。
大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基座平面呈“中”字形,高出地面达4米,分为三层,四面出阶,正中为祈年殿。
大殿全部为木结构,不用大梁长檩,而用28根楠木大柱与36根枋桷衔接支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为人称道的。
中间24根构造独特的通天柱(又叫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直通殿顶。
龙凤和玺彩画金碧辉煌,装饰精美,殿顶蟠龙藻井富丽堂皇,雕刻精工。
祈年殿结构雄伟,架构精巧,内部空间层层上升,向中心聚拢;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造成了强烈的向上动感,显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
祈年殿没有象通常的传统建筑那样用高围墙封闭起来,而是又用高度仅为1.8米的矮墙环护。
三层洁白的台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子地面高出院外地面4米,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树林仅露树冠,相映对衬,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尽在脚下之感”,进入视线的仅仅是矗向天空的祈年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以及在下的色调深沉的大片柏林,静谧、肃穆、与天接近之感不觉油然而生。
圜丘坛
祈年殿的南边与之位于同一直线尽头的是圜丘坛,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又叫祭天台,坛四周有两重壝墙环护,内圆外方;坛分三层,逐渐内收。
嘉靖九年用蓝色琉璃砖和汉白玉石建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以扩建,坛面改为艾叶青石。这些石板大小形状相同,拼合的严丝合缝,密不容针,二百多年来,依然水平如镜,更没有上翘下沉的现象发生,足见当是工匠设计之精妙,技艺之高超。
坛中心的一块石板称作太极石或天心石,当人站在这块石板上轻轻呼喊时,就会有回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清晰响亮。但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
原因在于从天心石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石栏后被迅速反射回去,而从发音到声波被反射回来仅有0.07秒,所以很难分出原音和回音,听起来声音极宏亮,而周围的人是无此感受的。
当年皇帝站在天心石上,周围寂静无声,只有自己响亮无比的声音在天空回荡,仿佛自己真能与上天对话,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庄严与自豪之感的。
斋宫
斋宫是也一处较为重要的建筑,属于祭天的辅助性建筑,供皇帝祭祀之前斋戒沐浴之用。
斋宫坐西朝东,平面是一个正方形,两重高大的宫墙把宫殿围得严严实实,两道宽宽的御河令人望而生畏,外沟内岸还建有163间回廊,是皇帝斋戒时侍卫兵士放哨警卫的处所。
斋宫主要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布局严谨,结构规整,有小皇宫之称。
大殿面阔五间,是拱券形砖石结构,没有一根粱枋木柱,技艺超群,手法精湛,被称作无梁殿,确是名副其实。殿前丹墀上一左一右两座石亭子,右边放置辰牌,报告时间;左边放置斋戒铜人,手捧“斋戒”二字的简牌,让皇帝“触目惊心,恪恭罔懈”。大殿后是寝宫,为皇帝斋宿的所在。

除这三组主要建筑外,天坛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回音壁和三音石了,它们在皇穹宇内。
皇穹宇是用来存放“皇天上帝”神位的地方,回音壁是围绕大殿的一道圆弧形磨砖对缝砖墙,又叫传声墙。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
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有一条石板路,由北向南数第三块石板就使能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现象的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声可以听到回音三声,且回声很大,但这种效果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产生的。必须把殿门敞开,全殿门窗关紧,从殿门到殿内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两三声回音,声音宏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回声。声学原理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
天坛建筑宏伟,个性鲜明,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坛庙建筑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把天坛的个性特征烘托的更加鲜明,极富吸引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31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扩展资料: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第4个回答  2011-01-13
美丽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