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 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 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 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 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 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 山海关那边进友。夜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 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的宁静。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 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O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中俞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 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并做简要的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1阅读单元导语,画出点明学习要求的有关语句O

2.教师概括揭示单元学习主要目标:

(1)单元主题是"思乡情",选编了三首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 表现了游子们浓浓的思乡情。

(2)单元学习要求: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学习用具体的景物或 事情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二、揭题导入,初解诗意

1揭示课题:泊船瓜洲。理解课题的意思:

(1)板书课题。出示"泊"字的两种读音(b6 p的,组词说明其不同的意义,选 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O "瓜讪["是现在扬州的一个小 镇,位于长江北岸。

(3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介绍一下。(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 学家、诗人。)

2.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第一次 变法失败了,他被迫辞官回南京O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 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当船停泊在瓜洲小想时,王 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洲就隔着一条长江,与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 座大山,而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口这时他不禁想起自己推行 的变法运动遇到的种种困难,自觉前途迷惘,不由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情不自 禁地吟出了这首七言绝句。(师示范读全诗。)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O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O "一水间(jian) "、@"数(shu)重(chong)山"、"照我还(huon)"。

4.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 注释说说诗意。同桌交流。)

5.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又绿"说明作者离开家乡已有→段时间了O

(2)体会诗句用字的精妙O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 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 "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 "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②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看,此时的春风不仅吹绿了江南,也吹绿了江北。由于当时诗 人的际遇和复杂的心境诗人的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春风绿江南之感 了o )

6.从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前途又很迷茫,因 此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之情。) 7.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再朗读背诵全诗。

三、品词析旬,体会感情

1根据诗句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他的家又在哪里。(引导学生弄清诗 中地点的位置关系,以便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观察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家在钟山即南京。)

2.教学"京口瓜协|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间"是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在南岸, 两地相距不远。)

(2)"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从"只隔"中体会到什么?(几重山。从"只隔" 可体会到作者感觉距离很近。)

(3 )实际上距离是远还是近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习.京口与瓜讪|隔着一道长江再翻过几重山 才能到钟山,这段距离大约有60多公里。现在看来距离是不远,但古时候交通 不便,可谓是山高路长,路途遥远。那为什么作者觉得只是"一水川只隔"呢?(实 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形成巨大的反差,正好说明诗人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思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4)齐读这两句,指名说诗意。("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 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由此联想到 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不远了,于是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感叹。前者写的是所见后者写的是所想。"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讪|与 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练习

1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2.默写《泊船瓜圳、I~。

3.回答问题:这首诗中的哪几句诗是写诗人的所见哪几句诗是写诗人的 所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感情定调

1背诵《泊船瓜洲》,完成练习: 《泊船瓜》通过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2.小练习。将下列表示秋天的词语分类:

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秋叶纷纷凉风习习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表示心情愉悦的:

表示心情不佳的:

3.揭示课题:秋思

简介作者: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寒微,幼年 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得眼疾几至失明O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O白居易 评价其诗"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忧愁伤感,表现游子 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古诗。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2.研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细品诗意:

(1)说说诗句的大意:客居洛阳,遇到扑面的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 有说不出的、写不尽的话要倾吐可一时间却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如何表 达。

(2)秋风是没有形状的O "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给人怎 样的感觉?用一个词语表示:___0 (寂寥肃杀)

(秋风是无形的,但可使树叶枯萎百花凋零使人感受到冷秋的来临。本诗 用"见"字将秋风与秋风带来的寂寥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3)诗人对洛阳这一座繁华的城市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这 表明了什么? (作客他乡,萧瑟冷清,因而见秋风产生思乡之情。) (4)想象"意"之万重O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欲"字承上启下,上承"见秋风",下联"意万重"。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 ~15Lr青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漏。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 个转折,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作者 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耐人寻味。)

3.品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临发")

(1)"开封"是什么意思7(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 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7 ("意万重"、"匆匆")"说不尽" 什么?

(3)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O临发前,又将封好 的信拆开,作者当时心中会想什么?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诗人又是怎么做 的?一一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比较异同,体会特色

1{秋思》和《泊船瓜讪I~这两首诗有何异同呢? 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同一一思乡;

表达的方法不同:

《泊船瓜洲》:写景抒情。

《秋思》: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一一寄家书时的思 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客他乡时浓浓的思乡之情。

2.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 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一一这就是浓浓的思乡之 情。

四、课堂练习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O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O ()指导要点:

①起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想象画面:洛阳城的繁华,秋 风落叶的情景,诗人的心境。

②经过: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想象经过:匆匆写信与"临发 又开封"时的动作、心理活动和独白语言。

③结果:自由联想,诗人的心情。

(2)参考例文: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草儿枯了,凉爽的秋风刮起来了O这天,张籍出来散 步,看见这一切,知道秋天已迈着她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洛阳城里,呼喊着外出的人们回家看看。

一种想家的念头和迫不及待想回家的欲望涌上张籍的心头O可是,他太忙, 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使准备把这份思念化作一封家书,寄给家中的老父老母。 张籍想跟他父母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似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看着他激动的眼 神中透露出的思念家乡的渴望,好像浩瀚的宇宙,永远说不完,说不尽。 瞧着他 那握着笔的颤抖的手,便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O但是拿起笔,又觉得千 言万语无从落笔O

明天帮张籍带信的人就要启程了,张籍连夜写信,一边修改,一边叹气,为 自己不能亲自跟父母问好而遗憾O害怕这样匆匆地写不能表达对家乡浓烈的思 念之情以及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就这样写写改改,总算把信写完了O 第二天,一大早,送信的人要出发了O张籍把写好的家书交给送信人,看着 他转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猛然间眼睛一亮,又想起了什么,一边喊着"等一 等,等一等",一边迈着大步追上送信人,再把信要回来,连忙撕开信封,取出信, 再写上刚刚想起的思乡话,生怕落下什么忘了说。张籍忠、乡心情之浓烈,真是让 人感动啊! {第三课时}带着自己的感受,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想象夜晚宿营于旷野 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入夜元眠 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这次出巡随从众多,而作为翩翩公子的纳兰性德为自 己是这雄壮之师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三、品词析旬,体会感情

1根据"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想象纳兰性德身在何处。

(1)具体表述,提示: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军营的帐篷。

(2)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身在行军的征途上O

(3)这么艰难的行军征途,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山一程,水一程。)

2.根据"席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想象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从哪些 词语看出o (身在征途,心却在思念故乡O从"乡心"、"故园"可看出o ) 是什么"聪碎"了诗人的乡心? (征途中的风雪声。) "故园无此声"的"此声"指什么声音? (征途中的风雪声:风一更,雪一更。) 3.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预设:他身在征途,但心却在故乡;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纳 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 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四、比较辨别,初步理解词的特点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暗碎乡I\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雨一路,雾一路,游走龙首千秋树,翠色满国度。

花一末,月一末,梦渡昆明洞庭湖,相思不知处。 上述两首词的格式是一样的,这种格式就叫做"长相思",也就是这种词的 词牌名O词一般分上下两阕,其中第一部分叫上阕,第二部分叫下阕O如有人仿 照这种格式填了一首词:

一点春,一枝春。沉醉东风柳色新,望梅曲入门O 风归云,山外云O鱼水同欢点给唇,暗香虞美人。

2.本课三首诗词的异同:

出示:

《泊船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暗碎乡心梦不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5
《泊船瓜洲》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京口到)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座山而己。春风又把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故心。
第2个回答  2011-01-22
1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2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是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写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3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之声。的
第3个回答  2011-01-27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会到作者的思向乡感情
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体会到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这句话通过气候的转变来描写将士们的心理,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感情。

参考资料:老师教的

第4个回答  2011-01-18
思念家乡 亲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