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观后感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观后感 五年级水平

我也是引用别人的。

【影评+讨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由成功到失败

1.成功到失败:开场
我一直很喜欢罗琳的《另一位部长》,那不仅直接烘托出了局势的紧张,对于魔法部的执政无能的抨击也显而易见。
在电影中的开场我没大弄明白,不过事后分析,可能是对凤凰社的一个小小的收尾,这样的开场未免老套,不过还不算失败,最令人作呕的,是哈利和那个麻瓜女服务员的调情和哈利色迷迷的眼神。火车一过,邓布利多突然出现的创意显然是模仿《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不管导演有意无意,都是一个失败的创意。

2.成功到失败:蜘蛛尾巷
显然,蜘蛛尾巷的出现,是为了衬托德拉科的母亲担忧,斯内普的两面性,同时用母亲的担忧对德拉科的任务的危险性做出衬托,夜色弥漫下贝拉的谨慎也凸显了局势的紧张。蜘蛛尾巷是混血王子中的点睛之笔。
可是,在电影中,对于纳西莎的渲染就不够,气氛平淡到极点,贝拉杀死狐狸的那一幕也没出现,纳西莎几乎是没说几句话,就开始立牢不可破的誓言了,而且誓言的条件还是贝拉说的,这不仅违背了原著,而且对于贝拉在原著中的形象深化也不够。是一大败笔。

3.成功到失败:韦斯莱兄弟的笑话商店
毫无疑问的是,笑话商店的出场,除了闹一点笑料,还是为了显现一种黑暗中的光明,悲伤中的乐观和韦斯莱兄弟的成功与坚强。
电影里的笑话商店,无非就是点了一下,梦的观点是,你要出来就连着后面的点题一起出来要是嫌麻烦就干脆删掉,为什么点一下就把后面的情节删除?憋得很多人难受。

4.成功到失败:哈利和金妮的感情
不难记住,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哈利对金妮的爱恋从点点滴滴中渗透出来,直到发展,迸发,最后,为了金妮的安全而分手催人泪下,花香中是少年纯真的情感与感动。
我承认,电影里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很难,可是导演未毕也太拔苗助长了吧?所有的伏笔只是在哈利到陋居的时候金妮首先发现哈利的猫头鹰。然后直接跳到哈利在斯拉格霍恩的聚会上看见金妮就发呆。接着在陋居喂给哈利一块点心,一起去对抗几个入侵陋居的食死徒。就到了带着哈利去藏混血王子的书吻了哈利。整个来看,金妮就像一颗豆子一样,在整个电影里蹦出来,又没了,蹦出来,又没了,实在是失败。另外开场时哈利明明和一个女麻瓜答应约会,后来在图书馆当着赫敏的面看罗米达看得发呆,现在又火速喜欢上金妮,加上凤凰社里和秋分手,哈利不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花心大萝卜吗?

5.成功到失败:哈利,罗恩,赫敏,拉文德
原著里罗恩和拉文德谈恋爱完全是为了和金妮怄气,他爱的是赫敏,赫敏和罗恩闹得很僵,而哈利为了他们的友谊考虑觉得很尴尬,赫敏不愿意戳破爱情的窗户纸,罗恩也一样,只有在真正的灾难来临时,才会真正的相拥而泣。
电影中对于这一段情节简直是一大败笔!罗恩和拉文德毫无顾忌的接吻的时候赫敏明确表达她吃醋!这还是赫敏吗?睿智聪明,美丽却有一点骄傲,从这里看赫敏完全是一个伤心地小女人,而她靠着哈利的肩膀哭泣让人觉得似乎是她爱上了哈利。在校医院里拉文德和赫敏的对骂未免也太明显了吧?完全违背了原著!赫敏当着三个教授三个同学的面差不多相当于和罗恩告白,和平时的赫敏形成对比,实在是匪夷所思。邓布利多说哈利对赫敏感兴趣,赫敏为罗恩吃醋,赫敏靠着哈利的肩膀哭,赫敏和罗恩告白,在最后赫敏和哈利站在一起牵着哈利的手却口口声声说爱罗恩,这个情节会让许多没有看过电影的人怀疑的!(梦的朋友们就是,出来以后问梦哈利不是和赫敏好上了吗)。

6.成功到失败:冥想盆
冥想盆的情节曲折新奇,解决了伏地魔长生不老的秘密和过去,梅洛普的悲惨境遇,马沃罗的虚荣,赫普兹巴的宝贝,七个魂器的猜想,每一个都是为了死亡圣器里哈利打败伏地魔做铺垫,整个混血王子里梦最喜欢这个创意。
在电影中只看了三段记忆,邓布利多到孤儿院告诉汤姆他是巫师的真相,斯拉格霍恩的假记忆,斯拉格霍恩的真记忆。以上所说的情节一点也没出来,就连七个魂器的猜想都没出来,这样可谓是自断后路,第七部,怎么拍?

7.成功到失败:找到魂器和邓布利多的去世
随着邓布利多喝下药水喊出的那些话的真相在死亡圣器里被揭露,这个伟人的一生令人心酸,让人肃然起敬。不管是巫师还是麻瓜都应该为了他而垂泪。
找到魂器的过程很平淡,唯一能让人激动地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对抗阴尸的熊熊火焰,这两点确实很成功,可是如果仔细看电影,就会发现哈利喂邓布利多喝魔药的时候邓布利多的痛苦和哈利的决心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整个过程都在快进之中结束。对于斯莱特林的挂坠盒之前也没有详细说,令人疑惑。邓布利多之所以会被马尔福解除武装完全是为了给哈利念一个咒语让他不受伤害,可是这里被完全淡化邓布利多被直接击中,即使是邓布利多自愿去死,那么对于哈利的保护之心就显得大大减弱。

8.成功到失败:葬礼
邓布利多的葬礼点名了哈利的立场(针对魔法部),罗恩和赫敏的爱情,哈利为了金妮的安全而和金妮分手,凤凰的挽歌唱着邓布利多的痛,人鱼,马人都在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勇敢的人,睿智的人,善良的人和野心勃勃的人都在哀伤。为了邓布利多!致敬。
这个感动至深的场面竟然完全被删除!!仅仅用一个全校师生举起魔杖用光芒逼退黑魔标记取代,梦很喜欢这样的场面,可是如果取消了葬礼许多重要的情节就没有了,放到葬礼上不会更好吗?结尾的哈利意识到的是一种危机,一种凄凉和一种挑战,而在电影的结尾哈利竟然说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这里这样美丽。这样非但让人觉得怪,还会觉得哈利忘恩负义。

9.成功到失败:哈利的立场
相信哈迷们一定没有忘记在陋居魔法部部长来访说服哈利为魔法部做广告,却被一个“彻头彻尾邓布利多的人”挡回去,在葬礼上,哈利也明确的对魔法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宁可被高官们排斥,也不愿意为魔法部效力。勇气,只有勇敢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
可是这里关于哈利的立场一直没有点出来!死亡圣器里,哈利被魔法部追捕才更加合理,哈利既没有表态,有没有公开说明不帮助魔法部,魔法部凭什么要把哈利列为头号要犯来追捕?

10.失败到成功:总评
诚然,这部电影庞大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也催人泪下。毕竟要把这么多的情节压缩在两个半小时不容易。可是很多精彩情节铺不开,还不完全删除,吊人胃口,令人难受。详略安排不得当,既然没有时间说主要情节为什么还要把不是很重要的爱情情节渲染的这样浓重?不知道是配音的原因还是其他的什么(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中文配音一向很烂),在梦看来,所有人物的情感都没有表现出极致,让人不爽。
我的一个同学说,其实也不能全怪电影,在魔法石的时候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注定就要登上这类科幻电影的一个高峰,就像考试一样,如果一个人已经考了第一名,那么他所能做的所有只有保持,可是对于一个考了一百名的人来说,如果能进步90名,虽然还是不如第一名,可是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来得比保持第一名的人更加可贵。已经是很高境界的人,进步的空间就很小。哈利波特既然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就不能奢望它有更大的进步,知足常乐。
特此,向剧组所有工作者,演员,罗琳女士以及各位哈迷致敬,如果你终于哈利,直到最后的最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8
毕成功:《哈利波特6》电影很棒成长很痛
由于前作《凤凰社》的大失败,导演大卫·耶茨的能力一度令人怀疑,而饶是如此仍签约此君连续掌勺《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上下集会分成两部)的华纳兄弟与J.K。罗琳的这一决定,就更让人费解。事实证明华纳和罗琳是正确的,大卫·耶茨不愧是曾经为世界奉献过顶级TV系列剧《政局密云》的好工匠,《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将他充分激活,终于在银幕上发挥出本来的水平。虽然沉浸在结局伤感的氛围之中的观众鼓掌的不算多,但我的确看到有人在抹眼泪。

话说耶茨的成名作《政局密云》今年已经被好莱坞翻拍上银幕,是一部政治惊悚剧;同样,《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冒险惊悚大片”。魔幻元素逐渐沦为调味料已是《哈利·波特》系列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哈利、罗恩、赫敏(以下简称“三人组”)日益接近黑暗真相与邪恶势力,冒险和惊悚正逐渐升级为本系列的主类型。个人认为这点正是大家为什么大爱《哈利》系列的原因,因为我们这群观众也在成长,跟罗琳的孩子一样(当初,罗姨是为了给自家宝宝解闷儿才创作的《哈利·波特》)。

于是就引出了《混血王子》的主题,这也是《哈利》系列永恒不变的主题——成长!冒险和惊悚,实际上就是少年人眼中的成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探究,同时又被真切而残酷的现实频频刺激。《哈利·波特》系列不过是给这个“成长”的内核披上了一层“魔法”的外衣,就跟同样裹着严整世界观的《指环王》对“贪念”、“虚妄”等《圣经》记述的人类原罪的剖析一样(“索伦和戒指”跟“蛇和苹果”本无区别)。

这样一来《混血王子》的成功便显而易见。我们会发现:曾经给过我们保护的人未必能保护他们自己;曾经伤害我们的人未必会受到惩罚;为我们铺平来路的人,离开前可能来不及告诉我们去路;让我们流露真情实感的人,可能同时引出了我们的弱点;发现问题的所在,也不一定能改善;自以为能改善,也不一定能成功……。一句话,想得到的得不到,想解决的解决不了。对中学时代抱着《哈利·波特》苦读而如今不是为就业困惑就是为工作奔命的一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发共鸣的么!?

成长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正如《混血王子》系列所展现的,既有你主观的焦虑和猜疑,也有客观的复杂与黑暗。如果说《火焰杯》直击个人英雄主义的破灭(因为英雄们往往是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塑造和操纵的)、《凤凰社》揭示政治的真面目(无论乌姆里奇还是魔法部),那么《混血王子》至少让三人组的一只脚踏上了社会。在这里,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已经不再管用:为了生存需要努力给自己的阵营争取“中间派”(霍拉斯),你相信的人也一样会“别有用心”地控制你(邓不利多)甚至让你为这份信任付出沉重的代价(“混血王子”用过的教科书)。

在这样的惶惑中,我们的主角哈利·波特顶住怀疑的压力,选择相信自己——这让他前所未有地“像故事的主角”了。从“罗恩与福灵剂”事件开始,哈利便表明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谁会相信你”的态度,并且利用该事件证明了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有时固执、有时莽撞、有时残忍、有时脆弱、有时一帆风顺、有时力不从心,但无论怎样,“认同自己是被选中的那个‘天将降大任’的人”的他始终没放弃抱定的目标。……当一个成长主题下的励志故事浮出水面时,看似“情节写到一半并未完成”的《混血王子》,便也具备了圆满丰润的起承转合。

另一边,在《凤凰社》里几乎没发展的感情线,在《混血王子》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出以冒险惊悚为特征的成长剧,这些小儿女们的爱意醋意,充当了“由于已习惯成自然,因而很难再感到惊喜”的魔幻元素之外的丰富点缀与出彩噱头,让一群在残酷现实中受挫但倔强如初的青年人更有人情味、更和蔼可亲、更惹人怜爱。同时,也帮助三人组的演技有了质的飞跃——这其中,丹尼尔·雷德格里夫的表现最佳,我现在完全相信其对表演的热情和前途;鲁波特·格林特也因一场“咳药戏”而令人眼前一亮;艾玛·沃特森碍于剧情表现稍稍逊色,但至少比《凤凰社》里几乎沦为“路人甲”的情况好很多。其他演员也基本无差别出彩,犹以迈克尔·G、吉姆·B、阿兰·R、埃瓦纳·L最为印象深刻。

我知道150分钟的片长会让人踌躇,也了解发生在某位关键角色身上的重大变故令人叹息,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确是一部极具说服力、精彩且不时感人的好电影!片尾,在黎明破晓的光芒中,“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哈利决意踏上寻找“魂器”的旅程。和哈利一样,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也正是在一代《哈利·波特》观众们身上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必不可少的经历。《混血王子》说得明明白白:从天真到信仰,从勇气到爱,多少人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多少曾经的美好。……成长是很痛的,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正是献给在残酷的生命中不断成长的我们的。毕成功 (blog) /文

参考资料:http://ent.sina.com.cn/r/m/2009-07-15/06572610669.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18
邓布利多,多好的一个老头啊!
第3个回答  2011-01-18
我看了之后啊,心中特别的纠结,因为邓不利多死了。不说了,不说了,心都快碎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