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企业是跨国并购的,能否详细说明

如题所述

  一)企业并购从行业角度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或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横向并购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纵向并购可以加速生产流程,节约运输、仓储等费用。
  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指生产和经营彼此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二)按企业并购的付款方式划分,并购可分为以下多种方式:
  1、用现金购买资产。是指并购公司使用现款购买目标公司绝大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以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
  2、用现金购买股票。是指并购公司以现金购买目标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票,以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
  3、以股票购买资产。是指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发行并购公司自己的股票以交换目标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资产。
  4、用股票交换股票。此种并购方式又称“换股”。一般是并购公司直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股票以交换目标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票,通常要达到控股的股数。通过这种形式并购,目标公司往往会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
  5、债权转股权方式。债权转股权式企业并购,是指最大债权人在企业无力归还债务时,将债权转为投资,从而取得企业的控制权。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控制的企业大部分为债转股而来,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阶段性持股,并最终将持有的股权转让变现。
  6、间接控股。主要是战略投资者通过直接并购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来间接地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例如北京万辉药业集团以承债方式兼并了双鹤药业的第一大股东北京制药厂,从而持有双鹤药业17524万股,占双鹤药业总股本的57.33%,成为双鹤药业第一大股东。
  7、承债式并购。是指并购企业以全部承担目标企业债权债务的方式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此类目标企业多为资不抵债,并购企业收购后,注入流动资产或优质资产,使企业扭亏为盈。
  8、无偿划拨。是指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作为国有股的持股单位直接将国有股在国有投资主体之间进行划拨的行为。有助于减少国有企业内部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带有极强的政府色彩。如一汽并购金杯的国家股。
  (三)从并购企业的行为来划分,可以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善意并购主要通过双方友好协商,互相配合,制定并购协议。敌意并购是指并购企业秘密收购目标企业股票等,最后使目标企业不得不接受出售条件,从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控制权的转移
  企业并购是通过某种条件取得目标公司全部或具有控制地位的企业所有权或具有决定意义的资产所有权,从而获得目标公司现有经营资源的支配权、控制权。所谓某种条件通常是指现金、证券或两者的组合。不以取得控制权为目的的而收购目标公司分散在外的少数股权,只能称为参股投资,不属于企业并购的范畴。仅取得目标公司资产使用权的承包、租赁等只是拥有暂时的支配和控制权,也不称其为企业并购。
  经营资源所有权进而控制权的转移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只有当并购方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之后,才能将并购双方的经营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才有可能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等诸多效应。
  2、投资见效快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所取得的是目标公司的现实的、已经成熟的经营资源,包括资产、人力、技术、品牌等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经营效果。由于内部发展从筹划、建设、投资到取得预期成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和直接投资办厂相比,通过并购方式直接取得已经成型的经营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具有见效快的特征,而且还可以有效规避建设期可能存在的各种投资风险,如选址、工程设计、建设、设备采购、调试运营以及市场拓展等风险。
  3、易于进入新领域,克服行业进入壁垒
  如果企业采取内部发展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在建成投产后,常常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营销资源而难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并购其他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目标公司现有的各种资源,避免上述因素限制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较为容易的进入新的领域,开展新的业务,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当并购双方投资环境差异较大、技术要求差异较大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的环境便是企业决策的首选。 进入壁垒是指与行业已经成型的原有企业相比,新的进入者在竞争条件方面所具有的不利性。
  产品差异是形成进入壁垒的第一个因素:行业内部原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产品差异化优势,由于原有企业在产品设计、结构、功能、商标以至营销手段等方面的特征已为消费者所熟知,消费者对原有企业产品的偏好程度一般明显高于新进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政府管制造成的行政壁垒是形成壁垒的第二个原因:各地区、各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有目的的保护原有企业,设置了种种限制进入的政策如发放牌照、行政审批等,人为制造地区进入障碍和行业进入障碍,从而限制了资本以内部发展方式即新建企业合理流动;规模经济的限制是形成进入壁垒的第三个原因:规模经济包括初始规模和最佳规模,对于某一行业而言,在社会总收入与需求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其市场容量是确定的,新企业通过内部发展方式进入这一领域必然造成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原有企业必然采取调整价格、技术垄断、控制资源等方式,提高进入“门槛”,阻止新企业以最佳规模进入。但若新企业以初始规模进入,必然因为规模小而造成规模不经济,难以与行业内已形成规模的大企业开展平等竞争。而通过并购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方式进入新的领域,不但可以直接利用消费者已熟知的产品品牌,克服地区、行业进入壁垒,而且还可以在不打破现有供需均衡关系的前提下,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控制权的转移
  企业并购是通过某种条件取得目标公司全部或具有控制地位的企业所有权或具有决定意义的资产所有权,从而获得目标公司现有经营资源的支配权、控制权。所谓某种条件通常是指现金、证券或两者的组合。不以取得控制权为目的的而收购目标公司分散在外的少数股权,只能称为参股投资,不属于企业并购的范畴。仅取得目标公司资产使用权的承包、租赁等只是拥有暂时的支配和控制权,也不称其为企业并购。
  经营资源所有权进而控制权的转移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只有当并购方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之后,才能将并购双方的经营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才有可能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等诸多效应。
  2、投资见效快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所取得的是目标公司的现实的、已经成熟的经营资源,包括资产、人力、技术、品牌等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经营效果。由于内部发展从筹划、建设、投资到取得预期成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和直接投资办厂相比,通过并购方式直接取得已经成型的经营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具有见效快的特征,而且还可以有效规避建设期可能存在的各种投资风险,如选址、工程设计、建设、设备采购、调试运营以及市场拓展等风险。
  3、易于进入新领域,克服行业进入壁垒
  如果企业采取内部发展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在建成投产后,常常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营销资源而难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并购其他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目标公司现有的各种资源,避免上述因素限制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较为容易的进入新的领域,开展新的业务,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当并购双方投资环境差异较大、技术要求差异较大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的环境便是企业决策的首选。 进入壁垒是指与行业已经成型的原有企业相比,新的进入者在竞争条件方面所具有的不利性。
  产品差异是形成进入壁垒的第一个因素:行业内部原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产品差异化优势,由于原有企业在产品设计、结构、功能、商标以至营销手段等方面的特征已为消费者所熟知,消费者对原有企业产品的偏好程度一般明显高于新进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政府管制造成的行政壁垒是形成壁垒的第二个原因:各地区、各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有目的的保护原有企业,设置了种种限制进入的政策如发放牌照、行政审批等,人为制造地区进入障碍和行业进入障碍,从而限制了资本以内部发展方式即新建企业合理流动;规模经济的限制是形成进入壁垒的第三个原因:规模经济包括初始规模和最佳规模,对于某一行业而言,在社会总收入与需求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其市场容量是确定的,新企业通过内部发展方式进入这一领域必然造成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原有企业必然采取调整价格、技术垄断、控制资源等方式,提高进入“门槛”,阻止新企业以最佳规模进入。但若新企业以初始规模进入,必然因为规模小而造成规模不经济,难以与行业内已形成规模的大企业开展平等竞争。而通过并购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方式进入新的领域,不但可以直接利用消费者已熟知的产品品牌,克服地区、行业进入壁垒,而且还可以在不打破现有供需均衡关系的前提下,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4
比亚迪,海尔,联想等等 很多 自己查资料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