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出处?

如题所述

试问:没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抓不住罪犯的警察.
没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只有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没有亏损的企业,只有亏损的领导。
没有不会作的题,只有不会出题的命题人
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指挥的指战员
没有不会游泳的人,只有淹死人的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抓不住吐痰人的老太太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满大街的痰迹
没有杀人的罪犯,只有被杀的死人
对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本来就是提法是片面的,就是个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误读,心知肚明。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洋思中学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所以,“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
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还是在自欺欺人?
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 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 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 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 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 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 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 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

这些是复制的,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一套方法,这句话的赞成,说的 很对。但是老师不是神,一个班里有多少人,问题学生又有多少个,如果老师真的可以给每个问题学生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方式也可以,老师得深入了解他,得和他沟通,了解不透彻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深入了解和一个沟通需要多少时间你知道吗?···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个问题学生,自己算算需要多长时间,利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多少个中差等生教成优秀生。老师是纵观全局的,老师不是为某一个家长的孩子而生的。你们知道老师要教好一个问题生得费多大的精力吗?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典型的为了一棵歪脖树放弃整片大森林。家长多少年,只教一两个孩子,还教育不好,让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好,我觉得希望不大。学生要升学,再换老师,老师又得去深入了解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5

这句话说的太过于绝对了,可以说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确实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教的过程有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学结果不能只看老师一方,学生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班中总有优生和差生,他们处于同样的教室,相同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但就是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时候就可以看出是学生的不同导致教学结果的差异。

老师们能够成为老师也是经过了很久的学习锻炼,他们能够进入学校教书,证明他们是有教学生的能力的,尽管不同的老师教学水平确实有差异,但是只要老师教的大部门学生都是会这个知识的就证明老师的水平是正常的。如果说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级对他所教授的知识都听不懂,那么这是老师的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应该看学生本身,看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果一个学生根本不想学习,那么老师教再多,讲的再好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听,就如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师,家长也要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起来,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老师们也应该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提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第2个回答  2017-04-1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
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第3个回答  2015-07-12
据我了解,这句话经常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查查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辩论、争论很有不少。
反对者认为,这句话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只是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不少优秀教师用实践证实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
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第4个回答  2012-12-16
曾几何时,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响遍大江南北,传为名言佳句。顺之,我们来推理。1, 教不好是老师不会教。2, 只要老师有能力,肯动脑,会教,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教的好。3, 只要老师力量足够强,方法对上路,学生都可以达成老师的目标。4, 只要老师手段高强,学生可以被改造成任意既定模式。5 只要教师足够“很”,学生不是泥巴也必须是泥巴最终必定是泥巴,他们可以任意被改造。。。。。。。。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人肯定是深受文革的毒害,头脑里的极权思想严重,形成:只要有。。。就必定,,,,的套路,哪怕是石头,只要。。。也可孵小鸡,哈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大的问题是:1, 否认事物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如时间不逆,又如米煮成饭。2, 否认学生的已生成性或现实性,学生再也不是白板,他是有几年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成(他独特的一切)的人,思想个性大部分已定性定型,难以改造或不容改造。3,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过滤网与反射镜。4, 教师权利有限,精力有限,水平有限,能力有限。5, 学生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老师的影响被大众社会氧化。。。。。。。。 套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引伸:1, 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家长。2, 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之的医生。 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