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抒发了诗人什么的心情

如题所述

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原诗: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释义: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诗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7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思乡之情。 诗人夜宿他乡,寂静的夜晚所闻, 使难以成眠的诗人在情感上增添了思乡之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8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死于今江西南昌市。他写有不少旅游诗。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注释]
①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第4个回答  2011-06-18
作者当时名落孙山,没考上状元,在回乡的时候写的这首是。表达了作者落寞思想的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