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中德职业教育联盟设立中德职业技能联合认证中心,联合企业制定行业职业标准

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技能认证研究中心牵头、携手全球行业标杆企业、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基于岗位工作群的职业能力标准及菜单式、模块化的培训体系,同时根据全国各省市地区区域内行业企业实际情况、产业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动态调整岗位能力点及培训模块,选择标杆企业探索,共同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标准并开展联合认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6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是大学本科课程的压缩或复制,没有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课程设置大而全,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用性不多,理论与实践基本上是脱节的,没有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零距离就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而德国在课程设置上把很多公共基础课都融合到了专业课中,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学习和实践中直接学习应用到这些基础知识,这样学习起来就不枯燥,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也是有针对性的,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教授,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或无用的理论就不教授,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素质和特点进行有选择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的强。
  在中德高职师资国内培训班学习时,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杜渐教授介绍说:在办学初期,驻他们学校的第一任德国长期专家和校领导在检查老师上课的情况时,看到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半角和倍角公式,德国专家就问到:德国学生在职业学校里只需要学习一些三角函数的概念,在工作中他们用带三角函数的计算器,什么角度的函数值都可以计算,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这些半角和倍角公式有什么意义?当时的校长回答:如果学生不学这些内容就太浅了。德国专家问:究竟是德国经济发达还是中国经济发达?校长回答道:当然是德国经济发达。德国专家继续问:既然德国的经济发达,德国学生学习这些内容都够用了,为什么你们的学生反而不够用?校长答道:因为我们的一些学生今后要上大学,所以必须学习这些内容。德国专家说:如果学生要上大学,他就不应该到职业学校来学习,这是其一;其二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提高,在中国有函授、电大、夜大等学校,他们可以在那里学习,工作以后有许多继续教育的场所;其三是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要读大学的是少数,你们办学是为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
  目前我国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和高中没有学好基础课(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在350分上下,有些学校和有些专业录取甚至不需要分数线),而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普遍是将普通高中的数学内容简化浓缩后的改版,这些学生过去的知识都没学好,继续学习更深的知识困难肯定大,而这种数学课与职业工作联系的内容很少,学生在学习中当然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差。我们的职业教育确实为少数较好的学生考虑得多些,对大多数学生考虑得少些。
  在德国职业学校不设数学课,而是将数学与职业工作中的专业计算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处理职业工作中的计算任务。例如在瓦工职业中,要求学生根据平面图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屋面的真实面积和计算瓦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制作一层钢筋混凝土楼板学习计算需要多少支撑、多少模板、多少钢筋和混凝土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工作,而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一个“中等教育”的水平,即为获得一个文凭。但是在现实中,学校为学生考虑的越远,离职业越远,学生下岗就越快。现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又进行了改革,将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合并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将语文、英语和社会常识课揉到专业课中。例如电工职业中有一个训练项目“日光灯的安装”,要求学生团队工作,在语文课中教授学生在团队工作时怎样做记录、怎样根据记录写备忘录等,即变成一门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模式。
  所以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中应进行整合,可以取消数学课。对于一些数学基础好点的、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安排数学选修课进行兼顾,在少数对数学要求较高的职业,可以将有关的数学内容揉合到专业课程中去。很多专业课程也可以整合到一起,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课程,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各门课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把重复的内容讲解一遍,而这些内容的关系性却没有充分讲解,不仅学生无学习兴趣,而且这些内容的具体应用也没有及时掌握,所以应把这几门课中相关的部分放到一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才会受到欢迎,就业就比较容易。
  二、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情况
  我国各地经常会举行一些学生的技能竞赛和其它方面能力的比赛。德国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在德国也有学生技能的评比,但不是专门组织的,而是在每年各州(相当于我国的省)学徒的结业考试(相当于毕业考试)中将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成绩特别好的上报并给以奖励(若没有特别好的成绩就不报,他们的考试题目和评分标准是统一的);职业教育是为这些年轻人将来的生活铺一条路,学生将来能否获得成就应依靠他自己以后的努力和环境的条件。中国学生的技能比赛功利性太强。
  由于在现行的学校评估标准中设有这样一些条款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例如多少学生在省市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什么名次该评多少分,因而导致功利主义盛行。
  学生参加一些竞赛活动,确实能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他们的技能是有帮助的。但是因为这种培训是针对极少数人的,即使有个别学生获得较好名次,并不能说明该校的教学水平质量高,某些学校利用这些“成果”在招生中进行宣传,虽然能够多吸引一批学生,但是大多数人是享受不到这种培训条件的,因为这种出类拔萃的学生是在“小小班”教学和提供比别的学生更多的训练设备和更好的条件下诞生的。不少学校在竞赛前不惜让他们停课训练等。所以我认为德国的评比方式更科学、更理性。
  我们建议取消各类技能大赛(就如普教类学校取消各种学科的“奥赛”一样),将各省相同专业的技能毕业考试统一起来为好。这将促使各个学校将人力、物力和财力会积极投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为更多的学生服务,这也将督促各地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到职业教育中,使更多的人受益。
  三、有关一些资格证书
  我国现在很多学校对一些资格证书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德国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中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是不能等同职业资格证书的,中国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只是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文凭,学生要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参加行业举行的考试,例如等级工、××员的资格考试。也就是说,行业和企业并不完全认可学校的毕业证书。
  第二,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已经获得了在本校考核、由行业颁发资格证书的资质,但是有相当多的证书是含有水分的。因为自己培训,自己出题,自己评分,这就导致各校的考核标准不统一,评分结果不公平。所以一些企业对这种证书持怀疑态度,不认可学生获得的高级工、技师等头衔,有些学生工作后仍需要重新培训、重新参加考核。
  第三,现在职业学校的一些评估标准中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应达到英语“×级”的衡量标准,英语能力不是职业资格,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国的许多本科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四级甚至六级英语考试,但是在阅读英文产品说明书时感到困难的大有人在,口语交流中大多数学生是“哑巴”。
  所以我认为应该将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与行业资格考试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的一个难点。当然,只有教育部和各行业部门先行合作,下面操作才容易些。不过起初可以先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实行,由学校、行业和企业代表组成考试委员会,建立试题库,逐步扩大到市、省,统一考试,按统一标准评分。山东平度市的经验可以值得借鉴,由该市管理工业的副市长(而不是管文教的副市长!)兼任职业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企业认可该考试结果,该市的职业教育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取消职业学校评估标准中无意义的学生通过××英语能力考试的条款。在职业学校开设英语课主要是培养一点英语的兴趣和知识即可,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开一些选修课,在某些对英语要求较高的职业可以多开一些专业英语课(如外贸等),仅此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