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简介

中山简介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中山市素为“鱼米之乡” ,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变为工农商贸综合发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中山市风光幽美,钟灵毓秀,名人辈出,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她以优雅的城市风貌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和荣获联合国授予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荣誉。建成了一山(五桂山)、六点(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中山温泉、长江乐园、石岐、小榄、中山港)的旅游网络;中山文化旅游步行街既保留了昔日的建筑风格,又增添了现代化色彩;中山海上庄园纳映日红荷连天碧色,园外,水交织帆影绰绰,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呈现眼前,被命名为广东省生态旅游农业基地。还有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中山市博物馆、三乡泉林山庄、宫果渔农场、大地一龙等著名景点。中山,这座古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南方名城,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4
百科上有比较详细 的

中山市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山市市区一角中山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中山人杰地灵,风光古朴而自然。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中山跻身广东“四小虎”之一的经济地位。

中文名称: 中山市
所属地区: 广东省
下辖地区: 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
政府驻地: 东区松苑路1号
电话区号: 0760
邮政区码: 5284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
面积: 1800,14平方公里
人口: 140万
方言: 粤方言等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车牌代号: 粤T
市花: 菊花

目录

市情概况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位置范围
地貌
地质
水文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环境质量
语言状况
民风民俗服饰穿戴
住宅形式
饮食嗜好
家宴菜谱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农业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
科普事业
人文景观
著名人物
城市荣誉
名优特产
轻轨站点导乘市情概况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位置范围
地貌
地质
水文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环境质量
语言状况
民风民俗 服饰穿戴
住宅形式
饮食嗜好
家宴菜谱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农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
科普事业
人文景观著名人物城市荣誉名优特产轻轨站点导乘展开 编辑本段市情概况
  中山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广东省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    中山市
地级城市。 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1152年设立香山县。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1925年,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县级中山市升格为地级中山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1]   中山市全年平均气温23.0℃。市域公路通车里程1665.8公里;市内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市外周边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广东省中山市是全国三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中山市下辖18个镇、5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镇(街道、开发区)下辖若干个村和社区;村下辖若干村民小组,社区下辖若干居民小组。镇办事机构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机构为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办事机构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村办事机构为村民委员会,社区办事机构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截至2011年1月1日,中山市辖24个镇(街道、高新开发区);其中包括5个街道(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区);18个镇(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东升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民众镇、南朗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及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广东省中山市区由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五桂山区组成;中山市人民政府驻,中山市东区街道松苑路1号。   广东省中山市面积:180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42.3万。流动人口约280万。;长途电话区号:0760;汽车车牌号码:粤T;邮政编码:528400;市花: 菊花。    中山市行政区划图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位置范围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地貌
   中山市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地质
  中山市出露地层以广泛发育的新生界第四系为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和北部零星出露的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在境内分布广泛,按其成因类型分为残积层 城市建设
、冲洪积层、冲积海积层和海积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北、粤东北、粤中坳陷带内的粤中坳陷。粤中坳陷又分为若干个隆断束,中山则位于其中的增城至台山隆断束的西南段。市境内断裂构造发育,分布广泛,出露清楚。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数组。褶皱构造,由于沉积岩出露不多,且受断裂变动和岩浆侵入的破坏,因而褶皱构造多不完整,较明显的仅有深湾褶皱、雍陌褶皱两组。矿产资源,由于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因而矿产资源不丰富。固体可燃矿产:泥炭土是中山唯一的燃料矿藏,分布在张家边,含油率一般在10%左右,部分高达16%至18%。质量较好,但储量仅100万吨左右,表土层薄,开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开采。金属矿产:有磁铁矿、黑钨矿、砂锡矿等,均因储量少,品位低,矿脉分散,开采价值不高。建筑矿产:蚝壳,大量分布在北部三角洲平原,埋藏深度不大,厚度可达2至4米,成条带状及层状分布,含丰富钙质,是市内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石材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区;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环城和张家边等地。
水文
   中山市
中山市河网密度是中国较大的地区之一。各水道和河涌承纳了西、北江来水,每年4月开始涨水,10月逐渐下降,汛期达半年以上。东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沥水道;中部是东海水道,下分支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注入横门水道;西部为西江干流,在磨刀门出海。还有黄圃水道、黄沙沥等互相沟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带。全市共有支流289条,全长977.1公里。主要水道:   鸡鸦水道北接容桂水道,两岸北起经东风、阜沙镇;东岸北起经南头镇、马新联围和民三联围,在大南尾与小榄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3公里,面宽200至300米。该水道宣泄西江洪流,两岸成为中山市的防洪地区。   小榄水道北接顺德市马宁水道,于莺哥咀注入市境内。两岸途经小榄、坦背、港口镇;东岸途经东凤、阜沙镇,在大南尾与鸡鸦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1公里,面宽150至300米。该水道宣泄上游西江洪水,河道两岸成为市境主要的防洪地区。   横门水道上接小榄、鸡鸦、石岐水道,经张家边、中山港区,由横门流出珠江口。全长12公里,面宽800至1000米。   黄沙沥西接鸡鸦水道,向东流经黄圃、三角镇边界,至石基沙头汇入洪奇沥,全长10公里,面宽130至150米。是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农田的排灌河,又是鸡鸦水道的主要排洪分支。   黄圃水道西接鸡鸦水道,东至三星围口接洪奇沥,全长11公里,面宽100至150米。是黄圃、南头镇农田的排灌河。   石岐河横穿市境中部,往东北经郊区、张家边区出东河口水闸,注入横门水道;西往南经环城区和板芙镇,至西河口水闸,出螺洲门,全长46公里,面宽80至200米。   北台溪发源于五桂山的风吹罗带峰和梅花地顶之间。主干流向北及西北,流经槟榔山、石莹桥,转西抵梅花坑经马槽水出石鼓挞、南坑口、紫泥湾等村,经大东洋山穿过岐关公路的北台桥,绕湖洲山北麓注入石岐河。全长23公里,面宽6至12米。   大环河(小隐涌)发源于五桂山主峰和风吹罗带峰之间。主干流向北及东北,流经大寮村会童子坑水,过旧屋林,出西桠,经大环村,注入横门水道。全长25公里,面宽8至15米。
气候特征
   中山市
中山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太阳辐射角度大,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5.3千卡/cm2,其中散射辐射量为57.7千卡/cm2,平均直射辐量为45.5千卡/cm2。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强为7月,可达12千卡/cm2,最弱为2月,只有5.6千卡/cm2。光照时数较为充足,有高产的光能利用潜力。光照年平均为1843.5小时,占年可照的42%。全年光照时数最少时间为2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天2.8小时,最多时间为7月至10月,平均每日6.7小时。气候温暖,四季宜种,历年平均温度为21.8℃。年际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全年最热为7月,日均温度28.4℃;最冷为1月,日均温度13.2℃。无霜期长,霜日少,年平均只有3.5天。受海洋气流调节,冬季气候变化缓和。相对湿度和蒸发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3%,最大是1957年为86%,最小是1967年和1977年为81%。年内变化,5月至6月大,12月至1月小。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448.1毫米,最大是1971年为1605.1毫米,最小是1965年为1279.9毫米。   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冬、春的低温冷害,夏、秋的台风、暴雨、洪涝和秋冬的寒露风。低温冷害,分干冷、湿冷两种类型,受北方寒潮影响,每年1月和12月,会出现24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的现象,甚至出现霜冻。虽然年平均低温只有7天,但对冬薯、香蕉、塘鱼和早造育秧造成威胁,是早稻的主要灾害。低温阴雨天气经常出现在1月至3月上旬,倒春寒天气通常出现在3月中旬或以后。台风是影响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据统计,造成损失的台风年均3至7次,损失严重的年平均1.3次。台风侵以7月至9月最多。暴雨多出现在4月至9月,占全年暴雨的90%。暴雨汛期雨量达1443.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82%。寒露风节气前后,每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日平均气温≤23℃,持续≥3天作为一次过程。1954年以来,出现寒露风年份占70%。
自然资源
   中山市
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1、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2、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3、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4、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5、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森林旅游庄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等。
林业资源
   中山市
中山的林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五桂山和竹篙岭山一带。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色,但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天然植物几乎被破坏殆尽。目前,全市植被现状,绝大部分是次生植物和人工植被。林地面积5205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49亩。森林覆盖率16%,林木总蓄量251761立方米。现存的次生天然林零星分布在五桂山、竹篙山的部分地区和区民点附近的所渭“风水林”中。阔叶林共有50万亩,多分布在五桂山区,大部分是人工林。用材林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松、杉、竹、按等树种,共457128亩。其中马尾松占绝大多数,其余是杉和7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等幼林或中幼林。炭薪林分布在居民点附近,主要是?仔树,多为人工种植。防护林3473苗,分布在南?、神湾、五桂山和长江林场等地,多为马尾松、竹、台竹、水松、苦楝、桉树、木麻黄等为主,构成平原林网。经济林多分布在山区海拔较低的山丘和坡地,面积达40567亩,主要树种有荔枝、龙眼、油茶、油桐、乌榄、板栗、茶、柑、桔和橙等。
环境质量
  1、大气环境质量。2006年中山市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日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GB3095-1996)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日均值达到一级标准,降尘达到省推荐标准。二氧化硫的年均值比2005年有所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降尘的年均值有所上升,二氧化氮年均值与去年持平。空气污染指数介于12~100之间,空气质量为优的有140天,占38.4%;良225天,占61.6%。空气质量为优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2006年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   2、水环境质量。市内饮用水2个水源地(全禄水厂、马大丰水厂)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各监测因子达标率均为100%。城市河流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石岐河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属轻度污染级别;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均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优。根据2005~2006年综合污染指数均值的对比,石岐河水质比上年略有下降,其余4条河流水质变化不大,水质保持良好。按《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评价,近岸海域2个点位水质均为二类水质,全年没有出现超标项目,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   3、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4.5分贝,比2005年下降0.1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1类区昼间标准(55分贝)。影响该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噪声源主要是生活声源和交通声源,分别占55.9%和38.8%,声级较高的是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9.0分贝,下降0.3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类区昼间标准(70分贝)。达标路长占总路长的57.7%,上升0.5个百分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情况比上年有所缓解。全市每季度开展1次功能区噪声监测,1类区和4类区的夜间等效声级均值出现超标,超标量分别为0.4dB(A)和1.8dB(A),其余各类功能区均达到所属功能区标准。
编辑本段语言状况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   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和南朗镇等地。(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   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等地。   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北部。   中山的语言状况,也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明。目前,中山市内最少存在三大方言。这就是粤语系(分布于以城区石岐为中心的区域)、闽南语系(分布于沙溪、张家边、三乡等地,但彼此间亦有区别)、客家语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带)。由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几种方言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所有方言都演变得与其发源地相去甚远。例如石岐话虽然属于粤语的范围,但在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与广州话有明显的区别。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代,彼此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而言,粤方言地区流行粤曲和广东音乐,五桂山区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带)地区有独特的“鹤歌”,大沙田地区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产生于五桂山区靠近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民歌“白口莲”,这种民歌的曲调近似“咸水歌”,但调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调式,演唱时一般用“白话”(不大纯正的广州话),所以叫做“白口莲”。各种方言文化的撞击,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地区文化,于此便可见一端。
编辑本段民风民俗
  中山[2]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   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重新拟定“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为中山人精神。    中山詹园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3]
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蜞 蟛蜞别称虾蜞、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家宴菜谱
   小榄菊花宴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宴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748.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