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宁海叫什么?

古代的时候宁海叫什么?也是宁海吗?

宁海自晋代武帝太康元年(280)建县,其后几经分并离合,然县的名字始终未改动,而邻县则不然。鄞县古名贸县,天台曾名台兴,仙居又叫永安,黄岩古称永宁等。不过宁海除正式县名外,还有很多别名,如白峤、丹邱、宁川、桃源、回浦等,据现存地方文献,作一简单介绍:清末,曾流行一首《宁海县歌》,词曰:"丹邱白峤古笱区,西接天台东尾闾,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均一度作为宁海县的代称。 丹邱,地名,在县南九十里,今属三门县。相传三国时著名方士葛玄,即葛仙翁在此山上炼过丹,故名。宁海人以此传说为佳话,自谓居地是仙境,宁海因此代称丹邱,天台文人赖良的《大雅集》中就把宁海人称丹邱人。 白峤,为今城关镇一辖村,县治曾设白峤,又名云峤,故曾以县治所在地代称宁海。以上二种代称如在明崇祯三年皇帝的《敕行人司行人胡献来父母》的诏书中还有:"联闻丹邱白峤间,灵气婉蜒,代毓异人┄┄" 南宋间,一度以宁川代称宁海,绍兴三年(1133)县令李知微作的《县学新泉记》中有"宁川,海邦也,瞰临渤海,咸气所钟,宜不知以泉为 贵。"王艺在《后梁宣帝祠碑》中也写到:"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地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都把宁海称为宁川。 以上三种别称不多见,但桃源作为宁海代称就比较多了。宁海县境是天台山脉逶迤绵亘的延伸,水流多发源在天台山脉上,而《搜神记》中刘晨、阮肇缘桃花溪遇仙神话深入人心,所以宁海人就把桃源作为县的代名,象征所在地是一个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超脱境界。南宋储国秀写过一篇《宁海县赋》,自称"桃源主人",元代县丞黄晋的《初到宁海》诗中就有:"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明代的知县王士宏亦称自己是"桃源仙宰"古代县城最大驿站,即接待外来宾客的旅店,就建成在繁华的中大街,叫桃源驿。明《崇祯宁海县志》解释:"桃源,宁海之通名"。至今,城关还保留桃源路、桃源桥、桃源村等名称,当为历史名称的沿袭。 宁海在秦汉时曾一度属会稽郡回浦县,因此清代文人以溯古为雅,把回浦代称宁海也屡见不鲜。如女诗人吴惠芳自号"回浦女史";徐镛著有《回浦诗钞》;我县第一部历代诗歌总集由清代地方文献学者钱翼衢编辑,书成后就叫《回浦诗录》,收集了自宋至清中期数百家诗人的诗作,为保留我县的地方文献作出了贡献。 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还是以缑城代称宁海,但究竟是何时开始,目前宁海学术界争论比较大,但一般认为是从明万历初年开始。答案补充
缑城,原为宁海古代一个"里"的名字,"里"为一行政组织单位,明初定一百十户为一里,设里长一人。缑城里位于县北,辖区即今大佳何镇及附近一带。但南宋嘉定间编的《赤城志》却称"堠城里"。"缑"和"堠"字近音不同,但"堠城里"肯定即是"缑城里"是无疑的。最早出现"缑城"名称在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当为《宁海县赋》:"黄渡湍激之势,架修梁而接平陆,缑城以北,厥壤既奥,叹 亭之旧筑"。 亭,地名,即鲒 。旧志注:"在县北五十里,又名砂琦"。即今峡山、薛岙一带,在古缑城里以北。此处出现的"缑城"非是宁海县的代称,否则题名不必作"宁海县赋"。但"堠城"为何写成"缑城"且不得而知。《赤城志》成书和写《宁海县赋》时间相隔不久,大约20年,。"缑"和"堠"相互通用也在这20年之内的时间,以后的地方文献,就以"缑"代"堠",包括清光绪间编纂的《宁海县志》在内。明初,缑城里出了两代人,方克勤和方孝孺父子,因居住缑城里,熟知的人称他父子为缑城先生,方孝孺亦自称缑城生,因"堠"通"侯",又写作侯城生。其著作《侯城杂诫》、《侯城杂记》中的"侯城"(有些书写作"缑城")当作自己,既非指缑城里,也非代指宁海。他在燕王朱棣篡位时,拒不草诏,被灭十族。永乐后的皇帝领悟到他的愚忠有利于政权巩固,于量逐步为他平反昭雪,万历三年(1575),方孝孺祠迁建至县城西门。万历二十年(1594)知县王演畴废崇圣道观改建书院,为纪念方孝孺,命名缑城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县城新建了方正学故里坊。以后随着对方的褒奖加码,方孝孺的名望越来越大,外地人从方孝孺而自豪,于是缑城就逐步演变为宁海县的别称。现见诸文字较早的有万历三年(1575)任县主簿的卢尚志写的一首诗,题为《过方正学故里谒词》(其时,方祠尚建在缑城城里),最后两句为:"分牧缑城寻往迹,一杯涧水酹潺 ",此处的"缑城"当指宁海县。之后,把缑城代宁海的记载就多了,如明万历间任知县的曹学程写过一本《缑城政略》(见《千顷堂书目》),清道光间任县教谕的卢标写过一本《缑城漫钞》,这些"缑城"也均指宁海县,既不是指缑城里,也非指方孝孺。 至于缑城代称城关镇那是很迟的事了,清宣统二年(1910)划分县区域时,城关镇称城区,分八庄。民国十七年(1928)时划城区为三个里,民国21年(1932)改里为镇,西城称正学镇,中城叫遗惠镇,东城叫崇圣镇。一直到民国24年(1935)才三镇合而为一,称缑城镇,一直沿属到1949年宁海解放为止,因此,1935年以前称的"缑城"或"缑"一般均指宁海县,不是指城关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宁海自晋代武帝太康元年(280)建县,其后几经分并离合,然县的名字始终未改动,而邻县则不然。鄞县古名贸县,天台曾名台兴,仙居又叫永安,黄岩古称永宁等。不过宁海除正式县名外,还有很多别名,如白峤、丹邱、宁川、桃源、回浦等,据现存地方文献,作一简单介绍:
清末,曾流行一首《宁海县歌》,词曰:"丹邱白峤古笱区,西接天台东尾闾,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均一度作为宁海县的代称。
丹邱,地名,在县南九十里,今属三门县。相传三国时著名方士葛玄,即葛仙翁在此山上炼过丹,故名。宁海人以此传说为佳话,自谓居地是仙境,宁海因此代称丹邱,天台文人赖良的《大雅集》中就把宁海人称丹邱人。
白峤,为今城关镇一辖村,县治曾设白峤,又名云峤,故曾以县治所在地代称宁海。以上二种代称如在明崇祯三年皇帝的《敕行人司行人胡献来父母》的诏书中还有:"联闻丹邱白峤间,灵气婉蜒,代毓异人┄┄"
南宋间,一度以宁川代称宁海,绍兴三年(1133)县令李知微作的《县学新泉记》中有"宁川,海邦也,瞰临渤海,咸气所钟,宜不知以泉为 贵。"王艺在《后梁宣帝祠碑》中也写到:"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地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都把宁海称为宁川。
第2个回答  2011-06-20
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一直未改名。
第3个回答  2011-06-20
他妈鸡娃折
第4个回答  2011-06-20
广度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