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做自己”

怎么理解“做自己”。爱情?亲情?为人?处事?该怎么理解这三个字呢?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吗?

做自己,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坚持正道的前提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觉悟要有正思维,奋斗要有正精进,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做好自己,才有资格觉他。我们都有困惑,如果我们走的是弯路,就好比走在岸上,永远发现不了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做自己,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在想些社么、怎么样做好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我们做好自己时,那么对于爱情、亲情、为人处世,还有什么不好处理的事情呢?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哲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死亡”这个定位在四百多年前就被哲学家定义了,按照这个逻辑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要死的,那么如何能在短暂的生命周期实现“矫健”实现“潇洒”和“意义”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这是“做自己”的基本内涵,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真性情”。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这是人生的沉淀,更是人生的魅力精华

英国诗人伦纳德.尼莫写过一首题为《做自己》的诗:我兴许不是最快/我兴许不是最高/或最强壮/我兴许不是最好/或最聪慧/但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做自己。(周添成翻译)这首诗既简短又浅白,但却道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做自己”。

  如何理解“做自己”?我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做自己”不是高调做人的原则。乍看起来,“做自己”似乎是以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大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之势,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其实不然。坚持“做自己”者,具体实在,不张扬不炫耀自己,诗中用了好几个“兴许”与“或”来表达诗人不屑与别人比快慢、高低、强壮与虚弱、好坏、聪慧与愚蠢。智者如斯。大师钱锺书一生潜心做学问,著作等身,受人敬仰,但他做人低调,生前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不上电视。这就是“做自己”的典范。

  其次,“做自己”不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持“做自己”观点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的最具体表现就是急功近利。而“做自己”者则与此相反,他们耐得寂寞。许多学者、科学家在开始研究一个原理时,都没有功利主义地去问有何作用,只要是好奇,是未知,他们就去研究,待研究精通之后,如何去用,往往就成为后人的事,季羡林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学,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的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部八十万字的《糖史》。作家梁衡对季羡林花费毕生精力研究这些的目的感到疑惑,一次上门请教季教授,季老一脸平静,说“学问,不能拿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来衡量,只要精深就行。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季老一生置身于襟怀坦白不计功利的平静当中,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这一平静就是“做自己”的生动体现。

  第三,“做自己”不是消极的人生观。在诗里诗人明确表示:但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做自己。这是自强不息者的宣言。我们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上,有顺境也有逆境。如果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不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都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且,失败是成功之母,忧患产生智慧,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现任全国残疾人协会主席的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人残志坚,战胜困难,坚持创作,成为知名作家。坚持“做自己”,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做好自己。

  总之,按照“做自己”的原则去做,就会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0
古语有句俗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一生下来,天生具有的性格是不能被改变的,性格是天生决定的,但是不能随性,任性,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规矩去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后天的品德品格可以学习培养。做人做事都需要规矩,我们一直在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因此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品格。正所谓你询问,爱情,亲情,为人,做事,都需要正确的规矩。伦理道德就是经过一代一代人不断的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人们不断的实践反思思考,过滤掉坏的东西,留下好的东西就是现在的伦理道德,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违背了道德,随性任性。所以社会变得混论。当你受到正确的教育道德观价值观,你的内心就会顺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做自己很难,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思考。做自己就是你认为错误的事情一定不会去做,认为对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在你自己的性格,思想结合正确的道德观下,做正确的事情,不违背道德,内心。做正确的事情不会违背你的内心,良知。楼主的这个话题谈起来有很多内容,短短的一点内容不会上清楚,楼主如果喜欢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一些伦理道德的书,可能会对你有些帮助。同时送给所有能看到这些内容的朋友几句话,做自己的榜样,不要总以别人为榜样,学习别人身上好的东西是对自己的提升,现在很多人都是别人怎样怎样所以我也怎样怎样,但是他们没有经过自己的辨别好的坏的只是仿照,一比认为榜样。做你自己,以自己为榜样,让别人以你为榜样,做正确的事情。我理解到的人生,就是多做善事,多为自己积德,人在做,天在看,多做善事,好事,做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的人,好好做人。一个人的内心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气场,人的内心向善,看到的事物,接触到的事物都会是好的,别人对你也会是好的,因为你看不到坏的东西。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分辨是非,做正确的事情不被坏的东西所诱惑所吸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但是大家都应该做正确的事情,做有责任心,正义感的人。
第2个回答  2011-06-21
1.来去自由随我意,喜怒哀乐不受控。
2.但一般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一开始都是受制于某种规则的。你所看到的所有掌权者或者生活中每一个规则制定者,也都曾经是规则的受限者。如果你受制于某种规则,则你的每一个思维和即刻的想法都受制于它。直到你超越某个规则,你才开始获得它之上的自由。同理,现今你所有的自由活动,也都是曾经是克服了某些规则的结果。由此,如果1是“做自己”,那么2就是必经之路。
3.在所有受限的规则中,有一条最主要的,同时也最隐蔽。那就是不存在“恒定的我”,或者说不存在主动性这回事。人就像一个轮子,没有推力或阻力,绝不会开动或停下。实际情况是,人体内有许多轮子,虽然形势复杂,但基本前提不会变——没有一件事是被人做成的,所有事都是被影响成的。人们通常认为的“我”,如同意识之湖上倒影的树景,清风徐来水波一兴,景色就消失了,人这个即刻的“我”也就烟消云散,但马上有新的“我”接替它。这样以来,人有一种错觉,有一个恒定的我存在,能够观察这个世界的各个地方——就这一条规则,使人的万千努力都化为泡影。
4.试想,如果你被一条你看不见的规则所制约,你该如何摆脱它?摆脱它的第一步一定是意识到它,而不是生活在已经克服了它的幻想里。所以,放弃期望和占有的幻想,纯粹地观察,放弃任何对主动性的幻想,就能正确地感知到这条隐蔽的规则——被动性充满了人的每个行为、思维和情感。而这种感知方式就是“做自己”的第一步。(4-3-2-1)
第3个回答  2011-06-20
英国诗人伦纳德.尼莫写过一首题为《做自己》的诗:我兴许不是最快/我兴许不是最高/或最强壮/我兴许不是最好/或最聪慧/但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做自己。(周添成翻译)这首诗既简短又浅白,但却道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做自己”。

  如何理解“做自己”?我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做自己”不是高调做人的原则。乍看起来,“做自己”似乎是以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大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之势,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其实不然。坚持“做自己”者,具体实在,不张扬不炫耀自己,诗中用了好几个“兴许”与“或”来表达诗人不屑与别人比快慢、高低、强壮与虚弱、好坏、聪慧与愚蠢。智者如斯。大师钱锺书一生潜心做学问,著作等身,受人敬仰,但他做人低调,生前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不上电视。这就是“做自己”的典范。

  其次,“做自己”不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持“做自己”观点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的最具体表现就是急功近利。而“做自己”者则与此相反,他们耐得寂寞。许多学者、科学家在开始研究一个原理时,都没有功利主义地去问有何作用,只要是好奇,是未知,他们就去研究,待研究精通之后,如何去用,往往就成为后人的事,季羡林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学,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的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部八十万字的《糖史》。作家梁衡对季羡林花费毕生精力研究这些的目的感到疑惑,一次上门请教季教授,季老一脸平静,说“学问,不能拿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来衡量,只要精深就行。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季老一生置身于襟怀坦白不计功利的平静当中,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这一平静就是“做自己”的生动体现。

  第三,“做自己”不是消极的人生观。在诗里诗人明确表示:但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做自己。这是自强不息者的宣言。我们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上,有顺境也有逆境。如果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不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都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且,失败是成功之母,忧患产生智慧,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现任全国残疾人协会主席的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人残志坚,战胜困难,坚持创作,成为知名作家。坚持“做自己”,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做好自己。

  总之,按照“做自己”的原则去做,就会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
第4个回答  2011-06-20
做自己.先要做到的.不是先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为人.清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选择. 清楚自己对感情的面对方式.

简单来说. 就是要明白你自己.
不同的人遇见同一件事.想法都不尽相同. 正是因为这样. 找到属于你的不同. 那就是你自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