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仪文化的传承

如题所述

  漫谈礼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一、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

  (一)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以“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所说中国的礼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因此,传统文化的“礼”,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教、礼器、礼学等诸方面内容融汇的一种文化集合体,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治理方法。

  如果我们从长期的封建制度一直在利用礼治来加强统治的角度看,礼似乎是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反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现在观念上提倡自由平等,但我们的社会基础仍然没有达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人身份上的尊卑虽然不被承认,但社会角色上的分工、阶层的不同仍然存在,而且需要相对稳定。尽管我们在致力于“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竞争状态下的平等,结果仍然是在争一个角色,维护这种等级,而这些也恰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方式。我们所说的法制,也是在促进平等的原则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就是意味着等级的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又回到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无法取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状态上去了。

  (二)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虽然起源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但它的真正内涵则是为了维护这种“大同”社会远去或远未到来的等级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是为了对人进行行为规范的的教育,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这些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价值,仍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外化,仍然是可以与法制并行和相互交织、配合的社会治理方法。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过去的生产关系置换为现代的生产关系,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的背景,把传统的圣人治天下置换为民主,把固有的等级观念置换为可公平竞争的角色观念,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再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那么这些礼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礼文化的基础。如果再将礼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的礼治、礼教、礼学加以扬弃,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关文化的建设上,重振礼仪之邦就有了一条可靠行的途径。

  二、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人文理念

  (一)

  也许有人会问:“你上述的那一大堆‘置换’之后,你所说的内涵还存在吗?这些内涵对中国礼文化的‘重建’还有多少实质上的意义?”

  在等级社会中要保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使之相互关照,进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平等,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而礼的作用正好如此。这不仅表现为礼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是因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文理念相契合。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社会就要从教育人开始。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人的素质问题上,不从这个根本入手,就不会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

  (二)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情和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庸》又说“率性之谓道”,颇有承认自由的意思。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把它控制在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的程度。否则贪婪、残暴等人性的弱点就会危害社会的和谐,这就要用一些办法来规范,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

  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中国历来认为礼仪制度的建设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工程,古代有很多制度就是通过“礼乐”来达到行教化和相互沟通的目的的。例如先秦与汉代的的“采诗”、“献诗”就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制度,它为下情上达、防止民情的言路中间阻塞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像对待弱势群体,《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负担挑走街穿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公民普遍有这样的素养,对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这些做法的作用在防范犯罪方面也是法律惩处所不容易起到的。

  三、礼文化传承与借鉴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要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借鉴。只有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世界共同的行为语言。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许多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仪式已经融合甚至是照搬了西方的礼仪。这种照搬虽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面貌,但要将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契合则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与新文化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今天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礼仪系统,其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编好一个大家在社会舞台上表演的通用脚本,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我们民族灵魂性的东西,会不会跟我们潜在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发生经常性和冲突,它能不能成为一种能让我们身心合一,自觉与不自觉都可以遵守的东西。如果能,那我们就可以在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尊严。如果不能,那要么被别人同化,要么就会让传统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障碍。

  其次:今天国际通行的礼节基本上是西方礼节。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势,深层的原因在于其价值体系的完整与自洽,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尽管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西方人也有迷罔与反叛,但从整体上看,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以致在行为表现上保持一贯和身心合一,能够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礼仪与修养。而这一切又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仪规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传统宗教的虔诚信仰,就意味在要从小接受这种仪规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渗透在人的行为表现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自然会使人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依托实力表现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被视为了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状,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第三:我们今天无论是借鉴还是“拿来”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上世纪的近百年的革命挽救了民族,使中国获得了新生。革命必然要破,旧文化的消亡是应该的。但如同在革命后的废墟上要建立新的经济一样,文化的废墟也需要重建,这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借鉴西方,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标准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标准,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建立先进的中华文化是重振礼仪之邦的根本,解决礼仪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文化问题,礼仪文化的重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新的中华文化的重建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其正确的方向。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54997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5
鄙视照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