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西游记》其艺术特色,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有人提出疑问说“神魔小说”是否完全妥当,目前来讲,文学史家都沿用鲁迅的说法,叫“神魔小说”。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古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标志,古代的人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力的征服,在这种征服中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力量以及历久长新的生命力。正因为这样,就创作了神话,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作为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的神话传说就逐渐消失了,但是这种创作方法或说这种思维方式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成为一种文学中的创作方法。
《西游记》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西游记》处处透露出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同时,神奇莫测的情节又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精神思想。吴承恩不是为了神怪而神怪,而是将神怪赋予了艺术的灵魂和思想内容。他在小说写鬼神,是为了写人。如果对现实世界的人性不熟悉,不了解,自然写不好妖魔世界里的鬼神。像孙悟空和猪八戒,作者始终是亦真亦幻,将他们的人性、神性和动物性三者艺术而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另外,书中所有的神佛妖魔,大多写的有血有肉,这无一不是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人的情感爱憎和理想寄托。
这也是为什么《西游记》既是中国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迄今为止中国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而难以被后人超越的重要原因。神魔小说不是光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把人物写得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就完事大吉,关键是要能在奇妙的幻想中透露出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见出,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存在的现实依据。没有大胆的幻想,就不会有神魔小说。但仅仅有大胆的幻想,也不会有艺术的神魔小说。
从吴承恩一生不得志,而有《西游记》传世,除了作家天赋才华和超卓的艺术想象力这主观的艺术的因素,还要有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社会的因素促成。
作家得不满现实,仕途不顺,一肚子牢骚,像吴承恩,科举坎坷,最后连个后代都没有留下,但他有天赋的文学才华,有艺术灵性的慧根。倘若他仕途亨通,一帆风顺,很可能就给我们留不下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会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也就没有丑陋而可爱的猪八戒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第一点,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
第二个特点: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在不断的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充实、完善的。
第三个特点,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所以胡适当年说它“游戏笔墨”。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第四点艺术特色: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急猴子嘛,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也就是魁星——那救了出来.

第五个艺术特色,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西游记》其想像情节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主要人物的性格极为鲜明,小说中的人物可谓家喻户晓。
3、小说语言流畅,雅俗共赏,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
4、小说主旨明确,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14
1极幻和极真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4戏言寓诸幻笔
第4个回答  2011-07-01
西游记》
《西游记》插画(19张)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其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宇琼枝、如梦如幻、恍入仙境。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更加市侩化。《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其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张的构思方式;使用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情节,更多用比喻修辞方法。《大涅槃经》里提出八种:“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接着对它们举例作了解释。《大智度论》又指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这即是所谓“假喻”和“实喻”。特别常用的还有所谓“博喻”, 即并列多种比喻。这些在具体作品里触目皆是,就不胜列举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与《西游记》非常类似,在佛典翻译文学中,《本生经》或称"本生谭"是艺术价值最高、也最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称为是古印度"民间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与希腊伊索寓言并称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学的宝典。   昙无谶所出《大般涅槃经》说:”何等名为闍陀伽经(《本生经》另一音译)如佛世尊本为菩萨 ,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本生经》的形成大体与集结佛传同时。部派佛教时期形成了"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观念,从而神圣、永生的佛陀就有其过去世;赞美佛的过去世,就出现了《本生经》。在今印度中央邦马尔瓦地区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里已多有本生和佛传故事。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讲的菩萨割肉贸鸽、施眼、舍身饲虎处;在师子国(斯里兰卡)他遇到王城供养佛齿,在仪式上"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以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拏,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采画装校,状若生人"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同样记载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适曾说:“《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写善才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衍成一部长篇小说……这种无边无尽的幻想,这种‘瞎嚼蛆’的滥调,便是《封神榜》‘三十六路伐西岐 ’,《西游记》‘八十一难’的教师了。”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昌武说:“《贤愚经》的《须达起精舍品》则对其中舍利弗与六师外道斗法情节进行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发挥。陈寅恪论及这段故事,联系《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和《大智度论》卷四五所记佛弟子舍利弗与目连角力事,指出‘今世通行之西游记小说,在唐三藏车迟国斗法事,固与舍利弗降服六师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孙行者猪八戒等,各矜智能诸事,与舍利弗目犍连较力事,或亦不无类似之处’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