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是谁?"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出自哪儿?

如题所述

弗朗索瓦.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那段时间,对他影响最大、促使他走向电影事业的引路人,当属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找到了他,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教诲。巴赞对他的电影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一步步走向了电影的迷人领域。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这个职位主要是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显然使他无法满意,很快他就辞掉工作,在《电影手册》杂志和《艺术》担任了编辑,这期间,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成为了当时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特吕弗是少数从电影评论家转向电影导演,并且取得了成功的人。要知道,一个美食家有时候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厨师的。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0年,他又执导了影片《最后的一班地铁》,展现了巴黎在二次世界大战沦陷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影片的主演都是法国首屈一指的演员,女主角是被称为"欧洲第一夫人"的德芙诺,她的精湛演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扮演了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游移的女艺术家,结尾是她牵着两个男人的手,向戏中的观众以及戏外的二战结束而谢幕,有着双重的意味。

1981年他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出自他的电影《四百击》:

那个小男孩,有一天,穿过一条条街道,一栋栋建筑,跑到一个窗户下
他想见见他的父亲,可是没等父亲露面,他就又转身跑了
他对并不在面前的父亲说: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144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8
中文名:弗朗索瓦·特吕弗

英文名:Franois Truffaut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32-2-6

弗朗索瓦.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作者:毛尖

电影《杀手里昂》(The Professional)中,小女孩玛蒂尔达问里昂:“人生是不是只有童年才如此痛苦?”
仿佛是为了回答玛蒂尔达式的的问题,特吕弗出现了,并且他强调说:“童年是一辈子最痛苦的阶段。”多么灰暗的童年啊,年幼的安东反抗不了这个世界,对朋友说:“我没有办法再回家了。我要离家出走”一九五九年,新浪潮时代最好的电影《四百击》诞生,年轻的特吕弗带着电影从传统中出走,而我们,藉着他的掩护,终于可以大声说出:我不要这样过。
难以忘怀第一次看《四百击》的那个夜晚。模糊的录像带,垂老的录像机,喀嚓喀嚓的背景音乐,没有翻译,没有字母,但是尚-皮埃?李奥(Jean- Pierre Leaud)一出场,我们就魂飞魄散了。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成长的年代里,我们不也如此疯狂又冷静地跟老师撒谎:“昨天,我妈妈死了。”老师温暖地手臂包围过来,我们突然哭出声来,不是感到羞愧,而是莫名的巨大的伤感席卷过来,仿佛妈妈真的不在人世了。如此慌乱彷徨的童年啊,就像《四百击》里,老师一遍遍让学生朗读一个句子来克服一个英语发音:Where is the father?
爸爸在哪里啊?十二岁的特吕弗,第一次得知自己其实是个私生子,并没有过多激烈的表示,但是,整整一生,他用电影凄怆的呼喊:爸爸啊,你在哪里?一九六八年,他终于找到了亲生父亲的住所,但是,远远地望了一眼“父亲的门”,他拔腿走了。“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特吕弗最喜欢说的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挣扎。
逃学,小偷小摸,少教中心,参军,被开除,旅馆守夜人,私人侦探,小店员……安东其实就是特吕弗的精神自传。生活中有的是打击,有的是挫折,安东也跟普通人一样,随波逐流地过着,茫茫然结婚茫茫然当父亲,茫茫然和妓女上床,又茫茫然有了情人,但是,特吕弗没有让他的主人公,或者说他自己,在如此拥挤烦恼的生活中沉沦下去,简单轻快的音乐里,塔提式的笔触扭转了安东的心情。他初恋了,他去鞋店当卧底,他和妻子互相喂喂婴儿食品来充饥,他给克丽丝汀一大一小的两个乳房取名,他说撒谎吧撒谎,因为没有人相信你说的真话。
就这样,安东撒着谎一路长大,从《四百击》到《爱情长跑》,二十年了,同一个导演,同一个演员,同一个主人公,李奥最终成了特吕弗的EGO。特吕弗生前,有一段时间,李奥意欲摆脱特吕弗,甚至见面也不打招呼;特吕弗死后,李奥却要依赖精神病医生来维持他和世界的平衡,“特吕弗老爹的离去,这个世界死去了一半,或者说,完全死了。”

提起来多么感伤,特吕弗已经离开我们,安东也足够当我们的叔叔,珍?摩露(Jeanne Moreau),凯瑟琳?德诺芙(Catherine Deneuve),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范妮?爱登(Fanny Ardant)都渐行渐远,电影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个时代淡出了。而我们,也永远告别了偷偷溜进电影院的快乐,虽然为此,我们都曾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生理的疼也好,心理的痛也好,所有的结果当年都不过是加剧了我们对电影的爱。
但是这样的爱在长大中渐渐粗糙了,坐在越来越柔软的影院沙发里,我们不再有冲动要离银幕近一点,再近一点。童年慢慢远去,柯莱特,朱尔和杰姆,阿黛尔?雨果,英国女子和欧陆,都已被推入深深深的收藏,安东最后的凝视开始令我们不安;岁月流逝,我们自己加入了成人社会,正着手迫害小安东们。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特吕弗挥手远游。一个朋友说,对这个世界而言,特吕弗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尽管他被剥夺了正常愉快的童年,他却拒绝对这个社会施加报复。但我有时候想,特吕弗实际上还是报复了这个社会。他和我们在一起的年代多么美好啊,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带给我们新的灵感,我们用他的台词说话,用他的情节生活,用他的方式恋爱……如今,他自己去和永恒汇合,留我们精疲力尽的和这个世界慢慢撕扯。
没错,特吕弗还是报复了这个社会。因为他,这个世界的缺陷不那么致命;但是没有他,我们就像最后一班地铁的乘客,疲倦又孤独。常常,我会想起特吕弗和高达的最后一面,那是一九八一年,俩人遭遇在纽约的一家饭店门口,但是特吕弗拒绝和高达握手,他们一起等出租车,特吕弗装着看不见高达。渐渐的,他终于谁都不想看了。而电影世界,突然像个私生子一样,到处问:Where is the father?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亲爱的特吕弗。
《杀手里昂》里,面对玛蒂尔达的“童年痛苦”的问题,里昂曾经迟疑了一下,说:“不是的,一直如此。”没有特吕弗,他是对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