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有必要叫成"前苏联"吗

中国朝代有后赵,后汉,那是因为之前有过赵国,汉朝.可苏联就一个,为什么一定要加一个"前"字?照这样说,那唐朝,宋朝,三国,现在都要叫成前唐,前宋,前三国了。连曹操,刘备都要该叫前曹操,前刘备。

完全没有必要的叫法

从苏联解体以后,我国传媒上开始出现“前苏联”一词。例如: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前苏联共产党领导前苏联人民打败纳粹德国;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89年访问中国;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沙皇,于1922年建立了前苏联;等等。

近几年还出现了“前苏联”一词使用得越来越广泛的趋势。2005年9月8日,笔者在“百度搜索”查到“前苏联”相关网页119万篇,即使扣除相当多的重复,看来为数仍然不少。北京某报2004年2月28日刊登题为《美曾施计破坏前苏联经济》的文章,在约1500字中用了12处“前苏联”,如“前苏联人”、“前苏联当局”、“前苏联克格勃”、“前苏联经济”、美国试图进口“前苏联天然气”。

2005年8月1日一家中央媒体在题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将在厦门举行》报道说,将展演“前苏联作品6首”。另一中央媒体9月3日在关于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中提到“前苏联民歌《喀秋莎》”。还有一家主流网站2005年4月28日的报道提到,“前苏联空军”装备的“前苏联苏30战机”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这些“前”字读来实在别扭,不知所云。

“前苏联”的“前”字语义含混不清,易产生歧义。

我们知道,“前”的一种用法是相对于“后”而言。有“前”必有“后”,有“后”才有“前”。我国历史上有“西汉”、“东汉”,又分别称为“前汉”、“后汉”。“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许多国家中有不少是同名的,后人以“前”、“后”加以区分,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凉”、“后凉”,“前燕”、“后燕”等等。

另一种用法是指某个时期以前的时期。如“前寒武纪”,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期的总称,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见《辞海》)

还有一种是相对于现在而言。如,前局长××和现局长××。

而“前苏联”则无法用这些来解释。现在提“前苏联”,并没有一个“后苏联”;“前苏联时期”更不是指苏联以前的沙俄及更早的整个时期,而是指“苏联时期”;有“前苏联总统”,可并没有现苏联总统。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国报刊书籍曾经常用“前清”一词来称呼“清朝”。后来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前清”一词不妥。清朝就是清朝,正如明朝、元朝不称“前明”、“前元”一样。以后就不再用“前清”一词了。

外国(包括俄罗斯)发表的文章一般都用“苏联”一词,而不用“前苏联”。例如,首都某报2005年9月2日译载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8月31日题为《冷战期间的一场热战》的文章,文中15处提到“苏联”,没有一处用“前苏联”。新加坡《海峡时报》2005年8月13日文章《东欧,欧洲的未来》有这样一句:“这些国家在苏联控制下”。该报也不用“前苏联”。

外国媒体只在特定指“前”的情况下才用“前苏联”。如“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格鲁吉亚”(格鲁吉亚现已不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2年,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建立了戈尔巴乔夫基金会”(1992年戈尔巴乔夫已不是苏联总统);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报刊在译载外国报刊报道时,外国报道明明用的是“苏联”,译文却要改成“前苏联”。南京某报2004年5月23日16版译载英国《卫报》5月22日关于二战中圣彼得堡“琥珀宫”下落的报道,原文中的“sovietunion”(苏联)和“sovietsoldiers”(苏联士兵)分别被译成“前苏联”、“前苏联士兵”。这种改动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简直有点儿画蛇添足。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3日三次讲话中多次提到苏联,都使用“苏联”一词,而不使用“前苏联”的提法。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有4处涉及此点:“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远东国际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的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在纪念招待会上对全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主席戈沃罗夫大将说:“苏联红军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帮助。”在同普京通电话时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的宝贵支持。”

我国媒体有些是能正确使用“苏联”和“前苏联”二词的。《中国电视报》2005年10月10日刊登由央视《历程》栏目提供的《苏联援华飞行队》一文,谈的是涉及当年苏联的事,文中25次用了“苏联”一词,一次也未用“前苏联”的提法,读来意思十分清楚。这样做法不是很好吗?

建议以后除在特定指“前”的情况下用“前苏联”外,在谈到当年的苏联时不要再用含义不清的“前苏联”一词,而径直用“苏联”。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00bf269772b0fc6d55fb968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9
1990 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宣言。1991 年 12 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不久,除格鲁吉亚外的 11 个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文件,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同年 12 月 25 日,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最终降下。在这世人瞩目的历史事变之后,“前苏联”之说很快兴起,延绵至今。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前苏联”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前苏联”之说的不妥之处:
一、信息冗余,画蛇添足。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并且信息量必须恰当,多出或不足均属不当。在“苏联”之前加一“前”字,意在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但只称“苏联”,并不影响人们对苏联已不存在这一事实的确认,因为不仅苏联的解体尽人皆知,而且 “苏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历史名词而内含“已不存在”这一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所提供的信息是冗余信息,即多余信息、无用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啰嗦。
二、信息混乱,不合逻辑。“前苏联”之说在逻辑上有毛病,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分别是相对于后来的或现在的“希腊”“埃及”“印度”而言,那么,除了“前苏联”是否还有“现苏联”“后苏联”?在历史变迁中消亡的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国家或其他事物是否都要加“前”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更有甚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前苏联”之说在语义表达上还会造成歧义和难以理喻的荒诞。例如:“1961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斯?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既有“1961年 4 月 12 日”这一时间条件的限制,却又称“前苏联”,二者互相打架:在“1961年 4 月 12 日”这一特定的“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前苏联”?如果是(当然不是!),怎么竟会发生已不存在的苏联即“前苏联”的宇航活动?如果不是(的确不是!),后来才不存在的苏联怎么可能化为“前苏联” 而腾越时空,使它的宇航员居然现身于 “1961年 4 月 12 日” 而在太空中大显神通?莫非历史真有神秘的时光隧道,可任人不无惬意地驰骋、自由自在地往来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样说,不免有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之嫌,但按语义的逻辑来说,就是如此。又如:“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也属此类情况,即因使用“前苏联”而时空错乱。
此外,“苏联”是国家名称(尽管它只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而“前苏联”并非国家名称,因此作为国家名称绝不能使用“前苏联”一语。例如:某教材中列有《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表,其中“国名”一项列有“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但“前苏联”并非“国名”,表误,应将“前”字删去。(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
但“前苏联”也有用得很恰当、甚至非用不可的情况。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前苏联地区向市场经济过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前苏联 12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 7.4% ,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 2004 年 11 月 12 日《参考消息》)其中只能用“前苏联”而不能用“苏联”。
我的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特别是历史教材,严格地摒弃这种说法。“前苏联”一语是否可用,不能一概而论:它可以用于非正式的、非正规的语言表达,以及一些特定的情况;而正式的、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其严格的信息要求、逻辑要求,必须准确、严谨、精练,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教材的论述性语言中,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而应采用“苏联”一词。
第2个回答  2007-04-28
这只是说以前的苏联,没有前后苏联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简称,再说后来存在过独联体,跟苏联性质差不多的联合体,所以较前苏联也没什么不对,要是去掉前字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习惯而已
第3个回答  2007-04-29
无所谓,想加就加个“前”字,不加大家也都明白就是了。
第4个回答  2007-04-29
说苏联很可能有人认为这个国家还存在。造成误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