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公考常考的哪些物理公式吗?非常感谢!

如题所述

一、力学
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 F
tg= )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x=o Fy=o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m1 m2 /r2
7、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A S a t B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2;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
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6)自由落体:h=1/2gt2
2gh=vt 2
vt=gt
v平均=vt /2

(7)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
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上升最大高度: H =
(2) 上升的时间: t=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6)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g t2 Vt = Vo-g t
Vt2 -Vo2 = -2 gS (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9.功 : W = Fs cos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10.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 mv2
重力势能:E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11.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1 + 或者 Ep减 = Ek增
12. 功率: P =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
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
13 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KX 加速度:a = -
单摆周期公式: T= 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 (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14、 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V= f = (适用于一切波)
二、热学
分子配量 m=M/NA
分子体积 V=v/ NA
热功当量 J=W/Q
内能的改变 ΔE=W+Q
阿氏常数=6.02×1023个

三、电学
电场
库仑定律 F=kQ1Q2/R2
电场强度 E=F/q
电势差 U=W/q
电势能变化 ΔE=W=Uq
电容 C=Q/U(决定电容大小的因素是两极板的正对面积、两极板的距离以及两极板间的电介质)

直流电路
1、电流强度的定义: I =
2、电阻定律:( 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关)
R=ρL/S
3、电阻串联、并联:
串联电路特点:
I1=I2=…=In
U= U1+U2+…+Un
R= R1+R2+…+Rn
U∝R
P∝R
并联电路特点:
U1=U2=…=Un
I= I1+I2+…+In
1/R= 1/R1+1/R2+…+1/Rn
I∝1/R
P∝1/R
4、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I r= I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5.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
电热:Q=
电功率 :P=IU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6.电池组的串联: 每节电池电动势为`内阻为,n节电池串联时
电动势:ε=n 内阻:r=n
四、磁场
磁通量 Φ=B·S
左手定则

五、电磁感应
感应电动势 ε=BLV ε=n·ΔΦ/Δt
右手定则

六、交流电
①e=εmsinωt
u=Umsinωt
i=Imsinωt
②有效值与峰值关系 ε=εm/ U=Um/ I=Im/
交流电周期频率关系 T=1/f=2π/ω f=1/T=ω/ 2π
③变压器
U1/U2=n1/n2
I1/I2= n2/n1(仅适用于一个副线圈的情况)
P1=P2
④交流电图象可知:最大值 周期T

七、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LC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固有频率 T=2π f=1/2π
电磁波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 λ真=C/f λ介=v介/f

八、几何光学
n=sini /sin r=C/v
作图:平面镜成像 折射
透镜成像 反射
反射定律:i=r

九、物理光学
①λ真=C/f λ介=v介/f
②光子的能量:E=hγ
③光电效应:产生条件
④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红、橙、黄、绿、兰、靛、紫、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f 大
λ 小
v 小
十、原子物理
复原子的电子轨道半径 rn=n2r1
氢原子能级 En=E1/n2(E1=13.6ev)
能级跃迁 hγ=E初–E末
质能方程:E=mc2 ΔE=Δmc2
放射线三种
α(42He) β() γ(00γ)
贯穿性 大
电离性 小
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 质子数守恒 例:质量数 质子数
几种必须记住的核
11H 21H 31H 10n 42H 0-1e 01e 42He

α衰变 MZX → M-4Z-2γ+ 42He
β衰变 MZX→ M2+1γ+ 0-1e

轨道数↑ 半径↑ 原子能量↑ 势能↑ 动能↓
n↑ r↑ E↑ Ep↑ Ek↓

注:①认识图象之处:s—t v—t 运动学
x—t y—x 简谐振动和机波波
U-I图象
交流电图象 U-t,I-t
②作图法二处: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面镜成像、透镜成像、反射折射定律(几何光学)

③左手和右手的运用(受力方向,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运动方向的判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0
1.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I=I1=I2=…=In(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U=U1+U2+…+Un(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I=I1+I2+…+In(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U=U1=U2=…=Un(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R=R1+R2+…+Rn(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1/R=1/R1+1/R2+…+1/Rn(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R并=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R串=nR(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二、电功电功率部分
12.P=UI(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3.P=W/t(定义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4.Q=I2Rt(焦耳定律,适合于任何电路)
15.P=P1+P2+…+Pn(适合于任何电路)
16.W=UIt(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7.P=I2R(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8.P=U2/R(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9.W=Q(经验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
20.W=I2Rt(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1.W=U2t/R(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2.P1:P2=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23.P1:P2=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