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应该用什么感情读

大哥姐姐们快帮帮我呀

一、评点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首章追忆往昔,从先死者发想,创业未成,死而不已。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境界与此类似。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前小序,交待写作背景及缘由。

“旋围解”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次章头悬国门,末章取义成仁,皆由“断头”二字起。

“创业”一句回首平生,表情无限。此二句实写,以下转为虚写。

“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借指反动势力。此二句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死了斗志犹存,其精神足以惊天也,泣鬼神。“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猛烈高亢,笔力千钧。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次章面对当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与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曲同工。

“烽烟”借指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引用汪精卫《狱中杂感》成句。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之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原为具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以捷报当纸钱来抒写将军的愿望,壮而不悲。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末章思绪驰向未来,宣言甘为信仰献身,预言革命必将胜利。此章与裴多菲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相得益彰,可互为参照进行阅读。

主动献身,心无贰志。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前两章“百战多”“烽烟正十年”相呼应。“应有涯”表明对战争的态度:“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语出《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最后一句勾勒革命胜利后的美景,是向往,亦是“取义成仁”的必然结果。

二、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三、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关于练习

一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背诵这三首诗。

本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气概。

次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期盼人民解放的革命情怀。

末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二“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迷信说法,事实上并不存在,诗里为什么使用这类说法?第一章的后面两句诗说:死了也要集合旧部革“阎罗”的命,这跟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之类的话相比,效果有什么不同?

大气磅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9
这首诗要把自己想象成为是一个指点江山的领袖,用一种很大气的感觉读出来!
铿锵有力,包含热爱祖国的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