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专业,是选大学,还是选专业?

如题所述

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专业没有那么重要。现代社会虽然是个分工很细的社会,但是分工细的社会有个好处,就是做好某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其实是很有限的。孔子的时代,做个知识分子需要精通六艺,现代社会,当马术运动员连游泳都不一定要会。所以现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掌握“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所需要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与背景知识。因此,我毫不怀疑一个大学学自动化的学生能成为软件开发的专家,或者大学学新闻的学生成为出色的图书编辑。“触类旁通”才是现代大学教育所能赋予学生的最重要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因此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放轻松,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将来干什么,大学就要学什么”这个层次上。
二,由于上面的原因,选择大学比选择专业重要。我个人的一个仅供参考的建议是:如果能进全国前二十的高校,首选学校。如果能进985/211高校,首选学校所在地。如果只能进普通高校,选择专业才有意义。一流高校能给予学生的,是(相对)开阔的眼界,(相对)宽松的环境,(相对)上进的环境,(相对)高水平的师资。如果这些方面差强人意的话,相对而言在一个信息交流通畅的大城市,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如果这些都不能满意,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吧(然则可能没什么卵用)。
三,真的要选择专业,我的建议是量化打分。国内外都有一些个人性向测定试验,可以借助这些试验来确定自己的兴趣。如果自己操作,建议首先列出考量的因素,比如:毕业生就业率 / 个人兴趣 / 专业排名 / 擅长程度 ......然后给每个因素赋予一个权重,最后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给每个因素打分。最后算出每个专业的总分,从里面从高到低选。一个小贴士:在设计量化表的时候可以感性,比如你特别不喜欢政治,可以给行政管理/国际政治之类的专业一个很低的权重或者负的分数。你可能需要几个来回才能设计出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量化评分系统,但是一旦你认为这个系统合理了,最后做选择的时候就要相信分数而不是自己的直觉。因为很可能会出现最后打出的分数和你的预期不符的情况,比如你觉得自己喜欢计算机,最后分数告诉你最适合你的是数学,这才是量化评分的意义:告诉你你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信息。
四,关注大的方向,不要纠缠于细节。比如清华的精密仪器系接近其他学校的机械系,清华的机械系反而更侧重于冶金(至少在我上学那会是这样)。但是纠结于到底是学冶金还是机械意义其实不大,因为二者的大方向其实是接近的。你都可以归入“工科:机械/制造类”。类似,选择金融/经济/会计,或者土木/路桥/暖通,差别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除非你已经特别特别偏好某一专业。
五,如果是985以上高校,不用特别关注“就业率”,因为我不太相信985高校出来的、成绩还算正常的学生会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是普通一点的高校,不妨多关注就业率这个指标。因为如果只能进普通高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向学术顶尖冲击的机会不大,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的就业问题。但是我也要提醒:就业率这个指标的统计水分很大,不可全信。
六,家长、老师、亲戚朋友和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是不可全信,尤其是要把话反过来听。这些人的意见多数是很极端的,要么过分夸大某个专业的好处:“知道吗?学了建筑以后你家就要多少套房子有多少套了。”要么过分夸大某个专业的阴暗面:“千万不要学材料!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找到也只能进水泥厂!” 像这种意见的参考价值只有10%。你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取的,是事实而不是观点。你需要知道:建筑系是需要会画画的,如果你美术无能,还是不要考虑了;而大学A的材料系侧重于硅酸盐,大学B的材料系侧重于高分子……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你自己做判断。至于材料系的就业率如何,他又不是毕业办的人,说的话又有多少权威性呢?
七,选择专业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在不断的试错中调整自己的方向,完成“掌握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获取背景知识”的大学学习三目标,是远比选专业更困难、更重要,也更加影响深远的课题。
八,无论选择了什么专业,无论你满意与否,大学期间多读书、多运动、多交朋友、认真谈恋爱、少挂科、少打游戏、有选择有节制的参加社团活动、适当远离政治,对所有专业都是适用的。尽量坚持到底,自己吹过的牛逼,哭着也要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