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1-2单元复习提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4-25
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
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
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7.“时间长了,腥臭味或香味就闻不出了。”这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表现了嗅觉的适应性。
8.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靠前最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10.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1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
12.耳朵贴在长铁管(内充满水)的一端可以听到三次敲击声,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为什么?)
13.耳可分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的半规管、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为什么有的人晕船、晕车、航空病?)。咽鼓管有何用处?(课本第11页)
14.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做乐音。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15.我们把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1赫=1次/秒。“90赫”的意义是物体每秒振动90次。
16.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响度的单位是分贝。
17.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18.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音调,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响度,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音色。
19.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65赫到1100赫。

20.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到20000赫。低于20赫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声波叫超声波。什么叫噪声?如何防止噪声污染?(课本第15、16页)
2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2.白光有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加任何色等于任何色,同色加同色仍然是同色,不同色相加吸收看不见:黑!
23.红外线与紫外线的作用?(课本第19、20页)
24.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反射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课本第39页)垂直反射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入射角越大,反射角也越大。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5.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分界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斜射时空气中角大。(课本第39页)垂直界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入射角越大,折射角也越大。
26.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物像在2焦,等大好求焦。物在1焦处,一定不成像。物在1焦内,正立放大是虚像。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课本第39页)
27.照相机、眼睛应用原理:u>2f, f<v底片<2f倒立缩小的实象。即物远像近小。
28.放大镜应用原理:u<f正立放大的虚象。即物在1焦内,正立放大是虚象。
29.放映机应用原理:f<u<2f, v屏幕>2f倒立放大的实象。即物近像远大。
30.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阳光下树影中的圆形光斑)、影子的形成、瞄准、日食、月食、坐井观天。
31.光在不同物质(真空、空气、玻璃、水)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真空中最快,为3×105千米/秒或3×108米/秒。空气中比真空中稍慢。1光年=9.46×1012千米。
32.平行光→镜面(平滑表面)反射→平行射向另一个方向,平行光→漫(粗糙表面)反射→射向各个方向。黑板反光看不清字,是由于此处黑板平滑发生了镜面反射,淹没了字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能看到字或电影,黑板或屏幕表面应粗糙些好。
33.实像都是倒立的(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物体在凸透镜1焦以外成的像。[巧记:只有小孔、凸透镜能成实象。] 实象既能用眼睛看到,又可用光屏、底片、胶卷、墙壁等接到。
34.虚像都是正立的[1]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岸上物体在水中成的像(倒影)=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像与物体以镜面、水面对称)[作图技巧一:①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②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作图技巧二: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物体上同一点作出两条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是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象只可用眼睛看到。
[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或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是位置抬高的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凸透镜1焦以内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作图技巧:随意在物体上同一点作出两条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是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巧解:要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透明物质或不均匀透明物质看物体。
35.粗测焦距方法: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焦点),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就是焦距。你还能想出其他测焦距的方法吗?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经过焦点;②穿过光心的光线勇往直前 ,方向不变 ;③经过或延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射出.

36.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外膜[包括角膜(无色透明)、巩膜(白色坚韧、眼白部分)];中膜[包括虹膜[黑、蓝、棕色(眼黑部分)]、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营养眼球、使眼球成为暗室)];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但视神经穿出的地方无感光细胞称为盲点,在靠近鼻侧)]。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为无色透明)。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玻璃体组成。
37.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光线亮或强时,瞳孔缩小,进入眼睛的光线减少。光线暗或弱时,瞳孔放大,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多。
38.近视或远视的原因及矫正(课本第33、34页)
记住: V=像距 U=物距 f=1倍焦距 2f=2倍焦距
F是焦点。
u>2f 那么V就等于=f<v<2f 成倒立缩小实像 应用在照相机的方面
f<u<2f 那么V等于v>2f 成倒立放大实像 应用在投影仪的方面
f>u v=O 成正立放大虚像 应用在放大镜方面

如果U=2f V=U=2f 那么V=等大倒立实像
如果U=f 那么就不成像!

蜡烛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老师讲了9个字:物越近,像越远,物越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时,像距在1~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在2倍焦距时,像距在2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在1~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在1倍焦距时,不成像
物距在1倍焦距以内,物与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

1.人的八大感觉 听觉 视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痛觉 冷觉 热觉

2.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

3.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的传导路线,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源的震动幅度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5.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的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鱼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8.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u >2f,成缩小、道理的实像;f < u <2f,成放大、道理的实像; u < f,成放大、整理的虚像;u =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9.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有些可能不太完整,但是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第二章 运动和力
使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物体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当物体被高举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贮藏在食物和燃料中的能称为化学能。
电具有的能叫做电能。
声音具有的能叫做声能。
光具有的能叫做光能。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事先假设不动。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v=s/t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1/3.6米/秒
注意解题格式
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叫做力的三要素。
在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作力的图示时,应当注意:
1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他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
2线段的箭头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3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要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质量=9.8牛/千克
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代表9.8牛/千克,则G=mg。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两个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增大摩擦力: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利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加润滑油、利用气垫。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二利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9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它只能感受吸热和放热的速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轻的、薄的、小的、细的、短的物体振动快,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