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如题所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认为,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目前,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浙江,城市化是分散型,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强县林立;在江苏、山东则形成板块型,有明显的强势城市群;在广东,城市带优势明显,正在形成大珠江三角区,外向型特色鲜明;在环渤海区,因北京与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带动,许多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均在此设立了总部或办事机构,优势十分明显;在东北和西部,正在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经济、社会中心,资源、人才优势刚刚显现,多项国债项目正在有力推动这些地区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说,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道路决定着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能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世界各国从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的规律告诉我们:推进城镇化才能有高层次发展。

  我国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文明进步的迫切现状提醒我们:推进城镇化已是农村改变落后于城市的现实所需。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高度来认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和时机已渐成熟。

  在探索中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迅速、各具特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北京顺义区在促进郊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推进城镇化进程;浙江广厦集团在政府指导下,比较好地处理了小城镇开发中政府、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利益关系,利用自身资金和机制优势,通过市场平台,参与中心城市周边小城镇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还促进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在城市开发、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协调运行。尤其在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上,他们不仅对搬迁农民补偿到位,提供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业钱”,还帮助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并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走上就业之路。

  经历改革开放20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经过了探索,也积累了经验。首先,不照搬别国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路子。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在实践中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经验,鼓励创新,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1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 第一,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而绝不能找错方向——以小城镇为主。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与小城镇比较,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有资金来源,镇则很困难;城市比镇人均占有土地可节约一半左右;城市公用设施比镇好得多;城市环境建设比镇投入多、容量大;城市比镇能产生更好、更大的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更便利于生产的协作、配套;城市比镇交通便利,往来方便;城市比镇更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比镇扩容要容易得多。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农村人口占比例最大的国家。我们过去采取的户籍政策,对防止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因而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我国城市化滞后的问题。现在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印度的孟买,巴西的圣保罗就是前车之鉴。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