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如何除妄念

如题所述

楼主,我不知道你现在修行到什么状态,一起手就想要除妄念、得定,这种勇猛心是好的,但是修行是有严格次第的,说简单就是楼是一层一层上的
第一步:
在智慧波罗蜜方面,要多闻,系统地看佛经,争取把大小、显密的重要、主要经典认真地看通;
在行愿方面,多累功积德,就是第一层布施波罗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具体点:
A、多放生,坚持定期放生,一定要持久;
B、坚持每天读一遍经书,推荐: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药师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地藏经(推荐的经书,除地藏经外,都不是很长,很适合每天坚持,地藏经消业的速度太快,所以也推荐);
C、多行善事,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行多少善事,一定要能够坚持哦!
D、有捐钱造佛像、助印佛经、资助一些无钱的病人、学子,有机缘,且在你的财力承受范围你就随喜吧!
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要回向,可以分两次回向,第一次回向特殊的对象;第二次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早生极乐,早成佛道!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而且要多发殊胜的大愿,越痛苦越要发!这样你才能真实地受用啊!
如果可能,能吃长素的话,会更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第一步,基本上要10年左右的时间,一定要真刀实枪的干,和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和欲望正面交锋,会有很多痛苦和挫折,一定要坚持,只有坚定才有效果!

第二步:
在智慧波罗蜜方面,更进一步能够圆融各个宗派的教义和见地,如果你觉得他们之间没有矛盾,而且相互补充、印证的话,我想你对佛教有比较正确和完整的认识;
在行愿方面,坚持做第一步上面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持戒就比较有力量了,因为由于布施(累功积德)的原因,你的六波罗蜜第一步布施打得扎实,那么你平时的杂念少很多,基本上心地很清静,所以持戒起来,觉得比以前有力多了,可以做到大部分时候比较清静!!!
这个阶段,你和佛菩萨地感应是很强烈的,而且对佛法的信的力量很坚定!
这个时候,忍辱波罗蜜和精进波罗蜜受持起来,就没有那么痛苦了,这个时候,很多以前做不到的,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做到!
这个时候,禅定波罗蜜就有些影子了!而且大多数是自发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把自己强行按在那打坐,修习禅定;而是境界来了,境界自然来空你,这个时候,禅定波罗蜜才算真正的开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03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阿含经》系列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服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第2个回答  2014-02-02
一招就 KO 了妄念,这一招叫做:“一体无别离对立”!能离对立心态,从开始天天如此的观想 到深入 潜意识的时候,自然成就离对立;比喻我们整个人身,左手和右手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不一样,但我们会有差别心去对待自己的两只手吗?不会,为什么,因为都是一体的。

所以,佛法讲什么?讲相由心生,万法由自心而来,即万法都是与自己有关,万法就是自己,妄想如何来?就是从潜意识起的对立心态而已,有自身与非自身的对立起,接而种种取舍之分别,分别没有关系,这是智慧,好比明白左手不是右手,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分别后的事情。

还有什么法支持这个一体无别离对立呢?就是《楞严经》中的一心三藏,楞严经中讲到的无漏法,修无漏法就得漏尽通,漏尽通是什么?就是佛区别于外道的标准。说到漏尽,即无漏,看看这个对万法一体无别离对立这个词语的意思,既然离对立了,一体了,还有什么漏?还舍什么?还得什么?符不符合六祖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是不是啊,也是不是《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啊。也是不是符合《金刚经》中的见诸相非相啊,比喻我们看我们自己的手,不要说是手,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我们控制的工具而已,它是会生生死死,生灭不断,能控制身体的精气神,或说心力是本我,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包括思想受自己控制,就明白自己与身体的关系,什么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不漏色,也不漏空,就是无漏,通达这个道理,就是无漏通,这叫“会相归性”;

当我们按照这个理论来修自己的心性,按照一心三藏为理论树根,一体无别离对立为树杆,见万事万法的枝枝叶叶来应用,修心养性,这个时候,修得心性对于外在的万法离对立,归为一体,无差别,所有现象都是什么心性就以什么色相,形象,功能显示时,这叫在性见相。

这个详细的讲解,敬请从网上看大师大德的视频法会,:
http://www.tudou.com/listplay/vTLlczVbhsY/S8_ELOfPg6Q.html
印广法师,过五关斩六将当下证菩提。
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完整版--印广法师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5
(个人见解)

不是去除灭妄念。而是完全不为妄念所动。
看它自然升起。自然消灭。
有妄念。便知有妄念。
无妄念。便知无妄念。
任其妄念。自生自灭。乱起乱灭。

当然了。这也是需要止观功夫的。要勤修止观。提高自身定力。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15
关于这个妄念的概念还是要说一说滴,妄念的范围是很大的,很多妄念普通人是觉察不到的,比如潜意识里的念头,比如人体各大器官的运作,比如人体细胞的作业等。再比如,来个大一点的,法界大自然的运作,等等吧。
道教来说,宇宙始于无极之动。佛教说宇宙始于一念无名妄动。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宇宙就是妄念的产物。在宇宙无量无边的妄念中,人能觉知到那部分妄念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念头”。
再拿这个“念头”来说吧,它又分为“正念”和“杂念”。
接着继续讨论,根据上述所说我们可以继续推导,“妄念”与那个“不知名”的神秘物两者可以看成是一体两个面的同一个东西。同理,正念与杂念两者亦可以看成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很像八卦球,它可不是一个东西哦,而是无数个球的集合哦。它有全息性,正如道教所说一物一太极,佛教亦云一叶一菩提。
根据八卦的原理,阴阳是此消彼长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推导,正念强杂念就会少。同理,那个“不知名”的东西越强,“妄念”就会越少。
前面是理论,下面就是验证啦,怎样验证呢,当然是去静坐中验证啊。再就是去观察自然万物验证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全息性嘛。等等
(上述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