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有关诸葛亮的作文

要求:“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我只要400字左右就够了,不要太好的文章,也不要字数太多的文章,拜托~

关于诸葛亮的研究报告(精品)

今年暑假,我看起了《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只要书中一写到他的故事,我就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常常废寝忘食。所以,我特别想研究什么成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智慧,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让一代代后人崇拜敬仰,带着这些问题我整理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包括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理想追求,以期树立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一生。
2、 看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听易中天爷爷品三国。
3、 询问父母、亲属,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诸葛亮。
4、 看图片,了解诸葛亮的故居——隆中。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阅读 诸葛亮的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
公元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公元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公元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公元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公元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公元234年: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不幸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奇才,而且是一个帅哥。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诸葛亮在隆中过着一边劳作一边耕读的生活。但他读书却很马虎,这其实是会读书。他善于抓住要点,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那么,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是伟业和奇功。这个伟业和奇功,可以是齐桓公那样的“霸业”,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样的“帝业”,但必须是经天纬地的事业。
询问 我妈妈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英气潇洒、能言善辩、忠义双全的人。诸葛亮的羽扇纶巾、从容应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迷倒了古今多少人。诸葛亮蛰伏隆中,读书、思考、观察时世,立志要做“管仲、乐毅”。正是这种大志向,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火烧赤壁,空城之计,七擒孟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总是能把我们带入那些以少胜多,凭智慧增添力量的神奇佳境。诸葛亮之所以成就这番伟业,正是他青少年时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成果。
图片 诸葛亮的故居是什么样子 诸葛亮的故居隆中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城西13公里外。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和“三顾茅庐” 都发生在这里。妈妈曾经去过那里,带回来了许多照片。从照片上看隆中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可谓清静幽雅,山青水碧。
  隆中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的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还依然完好无损。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于茂林修竹之中。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宁静和谐、充满大自然灵气的地方读书、生活。他的目光在山、水、书之间转换着,他的思想在隆中、荆州、中原之间飞跃着,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思想。

四、结论
1、诸葛亮一生共分为两个二十七年:准备阶段、发挥阶段。我也要像他那样,首先要积累知识,修养储备,让自己的大脑有充分的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效力。
2、大家都知道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吧,诸葛亮就像一匹千里马,被刘备这位“伯乐”发现了。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勤思考,把自己培养成像诸葛亮一样的千里马,做一匹真正的千里马。这样,是不怕没有“伯乐”发现的。
3、书对诸葛亮一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有智慧的大脑,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创造一番伟业,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受到后人世世代代的青睐。诸葛亮之所以看书粗枝大叶,是因为他善于把握书中的要领,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因为他要看了许多书之后,才能有聪明的大脑。我也要 “读万卷书”,要把精读和泛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吸取其中的精华,把知识存放到大脑里,让自己变成一个诸葛亮。
4、妈妈眼中的诸葛亮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她希望我能像诸葛亮一样,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遇到事情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总是会思考出来的。
5、虽然我不在诸葛亮故居那样幽静的环境中学习,但正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即便是在车水马龙、人声喧闹的都市,只要心境高远了,你所在的地方自然就幽静了。
6、“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十分惋惜。
7、可是,人无完人,诸葛亮还是犯了两个错误,“失街亭”和“火熄上方谷”。这是因为一点点疏忽造成了他的大业未成。我今后做事一定要谨慎,不能有一点点疏忽。
8、我立志要做诸葛亮一样的人,学习他的优点,从现在开始,为我的“第二个二十七年” 做好准备。

五、收获
这次调查让我知道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像他那样大智大慧,英气潇洒,灵活善辨。诸葛亮是我一生学习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但并未开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