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则多为建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需求开展的创新应用。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智慧工地”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渐成共识。

当前,针对“智慧工地”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各地关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径设计也各有千秋。综合多地文件,可以将“智慧工地”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为工程施工项目装上“智慧大脑”,通过采集、集成和应用建筑施工数据,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管。

1、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施工现场散落着类别多、数量大的信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商等诸多主体,需服务于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为改变传统工地中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交叉上报、信息冗余严重、信息更新滞后的信息管理现状,“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满足项目管理者对现场作业过程所需数据的及时获取、共享和沟通。

针对现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智慧工地”着力打破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交互关系,既在“信息孤岛”间架设桥梁、实现大数据融合,也为破除“信息壁垒”、填平孤岛重建奠定基础。

响应《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针对施工类企业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号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进BIM技术,以降低信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2、系统集成:汇集多元力量

在优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还需将软件、硬件、技术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信息达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市场上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多而杂的近况,“智慧工地”通过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为各功能模块集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如《重庆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工地应具备人员实名制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资专用账户管理6项元素,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智慧工地应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还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术应用软件和系统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软硬件集成难、系统选型难等问题。

3、数据应用:升级项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统的集成都是为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对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效能的价值。在前两步骤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数据应用环节发挥巨大潜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

对于各方建设主体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细化管控的实现:通过集中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项目信息,应用人员安全管理、施工进度监督、车辆未冲洗抓拍、现场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长远来看对于项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创新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通过“智慧工地”优化对于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含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所监管项目智慧工地线上巡查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和处理巡查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智慧工地”更好实现“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落实“现场优秀、市场优选”原则,在建筑企业中普及“以现场促市场、以市场保现场”观念,优化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能够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当然,其推广还需以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为出发点,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导监管加以辅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1
智慧工地建设的意义:
智慧,能够决定和改变一座城市的品质,智慧城市则决定与提升着未来的城市地位与发展水平。作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是以大系统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公众多方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城市创新为特征,进而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生活更加宜居。

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工地在实现绿色建造、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社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想要了解更多智慧工地建设的相关信息,建议了解realwear工业眼镜生产的AR眼镜】它是专为一线工作者打造的新一代移动头戴式AI计算机,融合现实场景和数字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决策效率。相关技术包含人工智能、辅助现实、增强现实、5G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AR眼镜结合远程协作软件为用户实现降本增效,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2个回答  2022-10-12

慧工地是建筑行业管理结合互联网的一种新的管理系统,应用最新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以可控化、数据化以及可视化的智能系统对项目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监管。

  那么简单聊聊智慧工地的现状,最逃不开的问题,就是智慧工地在成本上肯定是比较传统工地会高一点的。目前智慧工地系统是1.0阶段,由若干模块组合,配以大屏幕展示,能对工地实现可视化、精细化的管理;但是智慧工地的各个模块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并不紧密,还不能完全体现集中化、大数据的优势。未来如果进入到智慧工地2.0系统,应该是以安全为切入口,结合软硬件实现对工地的全方位管理,实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的结合,发挥建筑大数据在数据分析、人员、进度管理方面的优势;

  而智慧工地的主要特点则体现在:1)集成管理,实现智慧工地统一部署、统一维护、统一运行监控、统一集成展现;2)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实现设备联动,管理协调,数据共享;3)按需配置,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所需应用和设备:购买、租赁、维护一体化;

  现在智慧工地已经比较普及了,但是最重要的一定就是在选择智慧工地方案的时候,需要根据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项目的方案。如果只需要简单管理,就选择产品智慧工地产品;如果是比较大型的工程,且重视智慧工地就可以选择成品或者底层+定制开发。如果有需要,不妨来咨询一下我们汉玛智慧,我们一定会在与您的充分沟通和了解后,为您推荐制定最适合的智慧工地方案的。

第3个回答  2023-06-06

智慧工地解决方案通过应用智能视频分析和监测技术,可以解决工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以下应用场景:

    劳保防护用品穿戴识别:通过实时视频监测和分析,检测工地人员是否正确佩戴安全帽、反光衣、安全带等劳保防护用品。一旦检测到未穿戴情况,系统会立即预警,并抓拍照片作为证据,同时发出语音提示,提醒人员佩戴。

    施工区域危险行为识别: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对工地施工区域进行监测和识别,检测是否有人闯入危险区域、徘徊在重点区域、攀爬等危险行为。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抓拍并触发告警,同时通过语音提示进行现场警示,以及协助管理人员采取措施。

    烟雾、火灾识别: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工地施工区域的烟雾和火焰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告警,并将信息推送给管理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防范火灾事故。

    人员工作状态识别:通过智能视频分析,对工地重要岗位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识别人员是否睡岗、离岗、玩手机、抽烟等不符合工作要求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触发告警,提醒相关人员并促使他们增强工作责任心。

    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工地现场的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工地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并减少人工监管的不足之处。

第4个回答  2019-11-28
  智慧,能够决定、代表和改变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质;而智慧城市的形成主要看未来城市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水平。作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是以大系统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公众多方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城市创新为特征,进而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确明了、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生活更加宜居。
  建筑业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不文明施工和各种违规操作、提高工作安全性、建筑工程质量,是相关部门领导及广大学者最关心的一大问题。
  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就慢慢形成并开始运用。
  建设智慧工地在实现提高施工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绿色建造、提升社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