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范蠡,为何会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旷世奇才范蠡,为何会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在教科书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了激励自己复国,每天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尝苦胆,最终把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还灭掉了自己的头号敌人吴国。


说起越王勾践的雄图霸业不得不提到一个旷世奇才,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出谋划策,帮助他治理国家,把原本呈现衰败局势的越国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陪着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等到勾践成功复国以后,原本功成名就的范蠡却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早在当初吴王阖闾引兵进攻越国战败身死,勾践不听劝告,执意发动大军攻打吴王夫差却失败之时,范蠡就看出,勾践这个人,在自己志得意满的时候,不会听取任何人的意见,只有在自己失意的时候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


此后,范蠡跟随勾践,看着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去尝夫差的大便,范蠡更加明白,他看见过越王勾践最屈辱,最卑微的一面,等到勾践得势之后,看到他们这些人就会想起以往受辱的日子,越王勾践刻薄寡恩,连自己的王后都知道这一点选择自尽,勾践是不愿意把知晓自己屈辱的人留在世上的,因此早就做好了隐退的打算。

范蠡离开勾践之后,选择了经商,因为头脑灵活,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一大批财富,被后世称之为经商之神,世人称之为陶朱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5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最是无情帝王家,帝王从来在得势后,往往改变了自己原本原本的性格。多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发生在帝王家。范蠡也是曾与越王勾践患难与共的兄弟,曾帮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范蠡曾和越王勾践一起密谋富国,一起共赴危险,可以说后来越王勾践得以强大国家,范蠡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那为什么旷世奇才范蠡,为何会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我们先来了解下故事背景。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以命死士在阵前列队自杀的奇谋大败进犯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受伤身死。两年后,即位的吴王夫差攻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投降被带回吴国受辱三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任用范蠡和文种等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吞并了吴国,并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诸侯霸主。在越国攻破姑苏以后,范蠡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

范蠡只是看透了帝王家的无情,知道功高盖主的弊端。勾践从来不是心慈手软的主,他的狠心和狡诈,和他谋事多年的范蠡怎么会不了解。勾践曾说许给他半壁城池,这句话多少帝王都对开国功臣说过,可是呢,谁有见过开国大将有过这样的待遇?功臣常常就是帝王用来扩展势力的棋子,没用了,就该弃了。谁会留着一个这么有计谋的人留在自己刚刚进来的国家,刚刚坐热的皇位旁?

范蠡就是明白这些道理,所以认为越王不可共安乐,选择了离开朝堂,逍遥自在。

第2个回答  2019-08-15
那是因为范蠡揣摩透了越王勾践的心理。而越王勾践的另一个重要谋臣文忠则因为没有这样的眼光,结果就悲剧了。
第3个回答  2019-08-28
因为君权至上,凡是能够威胁到君权的,都会被收拾掉!也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第4个回答  2019-08-28
勾践的了解世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范蠡与勾践相处了20年,所以范蠡应该很了解勾践是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狡诈之人。范蠡本身的思想倾向他一方面愿意治国平天下,但是不会一生都在治国上打拼,完成了使命就可以去过一种自适的生活。离开越王勾践也是由他的思想倾向性格所决定的,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体现了他的智慧。他的事迹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极具有启示作用,后人往往在想到开国功臣命运时以范蠡为一个典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