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7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向东方扩张,在其亚洲殖民基地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就开始对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殖民者的一武装商船来到广州,对我国人民进行武装挑衅。第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两艘军舰进攻澳门,与葡萄牙争夺澳门未逞,转而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七月侵占澎湖,后在泉州都司沈有容义正词严的警告下,被迫撤退。但荷兰殖民者贼心不死,明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派遣两艘军舰攻打澳门,被葡萄牙打败后,又转而于七月再一次侵占澎湖。第二年,明朝政府派福建总兵俞咨皋领兵规复澎湖,大败荷兰入侵者。荷兰入侵者被逐出澎湖后,又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转而在台南附近的台江登陆,侵占了台南地区。先后在一鲲身a筑台湾城(荷兰人叫热兰遮城),在今台南地方筑赤嵌城(荷兰人叫普鲁文查城)和赤嵌楼。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南地区以后,明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窜入台湾北部,侵占了基隆和淡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北部击败西班牙殖民军,独霸了台湾。

荷兰侵略者侵占台湾后,不但破坏了我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由于它的掠夺和骚扰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到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和粮饷之源,因而对郑成功的抗清复明斗争也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郑成功早在誓师抗清复明不久,就有意要收复台湾,并对荷兰殖民者展开斗争。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曾“传示各港澳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由此而禁绝两年,船只不通,使台湾物价飞涨,不少殖民者染上了疫病。两年后,荷兰总督揆一不得不派通事何廷斌往厦门请求通商,愿“年输饷五千两,箭柸十万支,硫磺千担”。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斗争的需要,暂时答应恢复通商。早在顺治九年(1652年),有一位耶稣会的教士,从中国到巴达维亚,就曾秘密地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了郑成功打算攻台的情报,东印度公司马上致书台湾荷兰殖民军头目,让其“谨慎提防”。实际上,郑成功据东南沿海进行抗清复明斗争时,已把台湾视为自己的后方,在驱荷复台前就曾把犯人幽置台湾,而且还委托何廷斌在台湾预收船只入厦的进口税,作为郑军的财源之一。

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率师北伐南京失败退守金、厦一带后,每以厦门地狭为忧,自觉“地蹙军孤”“乃稍稍议迁”“方谋所向”。为了继续他的抗清复明事业,他决心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为抗清根据地。这一年四月,正当郑成功计划收复台湾的时候,何廷斌因不堪荷兰殖民者的欺辱,从台湾来到厦门求见郑成功。何廷斌是福建南安人,原系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后来在台湾给荷兰人当翻译,对台湾的情况十分熟悉。他向郑成功献策说,台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利器,吾民鳞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并献上台湾地图。十二月,郑成功接受何廷斌的建议,召集诸将议决:“遣前提督黄廷、户官郑泰督率援剿前镇(即戴捷)、仁武镇(即康邦彦)往平台湾,安顿将领官兵家眷。”第二年正月,郑成功即派黄廷、郑泰、康邦彦出征台湾。康邦彦已到达澎湖,后来因清军进攻厦门,只得暂时停止出征台湾的行动。此后,郑成功又多次研究收复台湾和留兵防守金门、厦门事宜。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李定国战败,桂王永历帝朱由榔逃往缅甸,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收复台湾已不容踌躇。郑成功召集诸将再次讨论进军台湾问题。他对诸将说:“去年虽胜达虏一阵,伪朝未必遽肯悔战,则我之南北征驰,眷属未免劳顿。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接着,便在厦门积极筹集粮饷、物资,操练军伍,并传令大修船只,听候出师,准备进军台湾。

郑成功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从厦门移师驻扎金门。他命令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金、厦,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己亲率大军进取台湾。征台大军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自率两万官兵,数百艘大小战船为第一梯队,先期出发;由黄安等指挥六千官兵,二十余艘战船为第二梯队,以为后援。郑成功根据台湾的地形和敌情,做出了先取澎湖,然后乘涨潮时机,航渡鹿耳门,登陆禾寮港,切断台湾城、赤嵌楼两地荷军联系,分别各个击破,最后收复台湾全岛的战略决策。

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初十日,传令移师驻金门料罗湾听令开船。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征台大军自料罗湾出发。但见帆樯蔽日,旌旗如云,数百船舰,首尾鱼贯,浩浩荡荡向东南挺进。第二天,各船齐集澎湖后,郑成功驻峙内屿,其他分驻各屿,“候风开驾”。二十七日,进军柑桔屿,遇风折回,仍停泊澎湖各岛屿。由于风阻粮乏,只得就地征集。岛上的老百姓听说是郑成功的军队,便带着鱼虾猪羊前来慰问,并自愿做先锋船的向导。在这风阻粮乏的严峻时刻,为赶上四月初二日鹿耳门涨潮之机,航渡鹿耳门,登陆禾寮港,郑成功当机立断,毅然于三月三十日晚传令开船进军。他说:“冰坚可度,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断岛受饿也。”直到当天晚上一更过后,依然波浪未息,惊险殊甚。

而三更一过,却已云收雨散,天气晴朗。出征船舰顺风驶离澎湖,在四月初二日黎明赶至鹿耳门港外,候潮应风而进。

台湾海岸线很长,可以登陆的地点很多,郑成功选择鹿耳门登陆台湾,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鹿耳门接近台南,位于赤嵌城、台湾城附近,是用武必争的要害之地。一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

但鹿耳门形势非常险阻,从鹿耳门附近登陆,只有南、北两个航道。南航道在北线尾岛和一鲲身之间,通过南航道将在赤嵌附近登陆。然而,在一鲲身沙洲上,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堡以重炮控制了航道,在赤嵌的普鲁文查城堡也是荷兰的主要火力点,要想突破这条航道,必须付出很大代价。北航道在北线尾岛的北部,通过北航道,将在北线尾岛北部和赤嵌西北的禾寮港登陆。这条航道迂回曲折,水浅沙胶,是荷兰殖民者疏于防范的一条航道。在北线尾岛北端,原有一座热堡炮台,后因暴风雨袭击而坠毁,荷兰人只在鹿耳门口沉塞夹板船,以为这样大船无从出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北线尾岛仅派一名班长和六名士兵驻守。郑成功详细审察了何廷斌所献地图,了解到水路并不从敌人炮台前经过,而且何廷斌派小通事郭平实地勘察已探明一条在沙泥中的港路,这条港路从赤嵌直下鹿耳门,涨潮时水深可达四尺有余,最大的船也可以顺利通过。因此,他决定把主攻方向选在北航道。四月初二日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成功亲自带领船队,由坐在船头的何廷斌充当向导,按图迂回,顺着污泥中的港路,徐徐驶入海湾,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荷兰侵略者大惊,以为郑军自天而降,顿时束手无策。当晚,郑军突破海面荷兰夹板船和赤嵌楼炮台火力的拦阻,只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顺利通过了这条险阻的航道,在赤嵌西北约十里地的禾寮港登陆。台湾各族人民闻讯接踵而至,“男妇壶浆,迎者塞道”,争先恐后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祖国大军登陆,表现了台湾各族人民殷切盼望和热烈欢迎祖国大军收复台湾的热情。

郑成功大军在台湾登陆后,立即扎下营寨,准备从侧后进攻赤嵌楼。

荷兰殖民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赤嵌城和台湾城之间的海道也已被郑军封锁,使两地的殖民者无法互相援助。当时,荷兰侵略军头目揆一据守在台湾城(即热兰遮城堡),城中只有荷兰侵略军一千一百多人。据守赤嵌城(即普鲁文查城堡)的是荷兰侵略军司令官描难实叮,城中荷兰官兵也只有三四百人。此外,在台湾城附近停泊的荷兰船仅仅只有两艘战舰、两艘小艇和一些帆船。荷兰侵略者妄图凭借这些船炮和城堡,乘郑军立足未稳之际,打退郑军。四月初三,荷兰侵略军从海陆两路出击。在海上,荷兰殖民者以其主力舰赫克托号企图阻挡郑军战船。郑成功以众敌寡,集中六十艘最强的战船将它团团包围,用猛烈的炮火,把赫克托号击沉。接着,其他三艘荷兰船也被击溃,其中一只缩回台湾城下,一只逃往巴达维亚。在陆上,当郑成功大军从北航道登陆禾寮港时,荷兰殖民者派汤马斯·贝德尔上尉带领二百四十名士兵企图阻止。这个贝德尔上尉,就是绰号叫“拔鬼仔”的,他竟狂妄地说什么只消一阵排枪就可把中国军队打散。郑成功命令部将率领七百多名战士,从侧翼绕过小山,向敌人后面抄袭,大军主要以弓箭从正面迎敌。在郑成功四千大军的围攻下,荷兰侵略军腹背受敌,当场被击毙一百一十八人,贝德尔本人也随之一命呜呼。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又派阿尔多普上尉率领二百名士兵,乘舢板到赤嵌附近,企图阻挡郑军的登陆。结果遭到郑军优势兵力的攻击,大败而归。赤嵌城守将描难实叮,见郑军登陆,一面发炮,一面向台湾城呼救。揆一便命令阿尔多普乘船转往赤嵌城增援,但在郑军战船的阻击下,只有六十名士兵侥幸登陆,阿尔多普和其余士兵慌忙掉转船头逃回台湾城。

郑成功大败荷兰侵略军后,便以一万两千人的兵力围困赤嵌城。赤嵌城即普鲁文查堡,周围四十五丈,高三丈六尺,城墙上有四座炮楼。守城的荷兰殖民者为争取喘息时间,派人同郑成功“谈判”,表示愿向郑成功“年输口税若千万,并土产□□货随意听从,年年照例纳贡。……送劳师银十万两”。郑成功断然拒绝,他严正指出,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自应当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当郑成功以重兵重炮围攻赤嵌城时,当地人民向郑成功献计说,赤嵌城中无井泉,城外高山有水自上而下,绕于城壕,贯城而过,这是城中的唯一水源,若将其堵塞,城中的荷兰军要不了三天就会自动投降。郑成功采纳这个计策,终于迫使荷兰守将描难实叮于四月初六在城头树起了白旗。

郑成功收复赤嵌城后的第二天,又指挥大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台湾城。

台湾城即热兰遮堡,周方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多,分三层,下层深入地下一丈多,城垣坚固,四隅向外突出,置炮二十尊,南北还各置千斤巨炮十尊。守城荷军以密集火炮远射,封锁了周围每条道路。郑成功以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水陆协同作战的战术,对台湾城进行围困。先派三四千人占据台湾城外市区,在市区平野架设二十八门大炮;然后派杨祥等率兵前往七鲲身,从左翼侧逼近台湾城。荷军一部行至七鲲身,还没来得及列阵对垒,即被杨祥率领的盾牌军冲垮,死伤过半,其余荷军狼狈退回台湾城。郑成功亲自指挥将士渡海移扎一鲲身,从南端进攻台湾城。在郑军进逼下,台湾城内的荷兰侵略者一片混乱。这时困守在城内的侵略军只有八百七十人,退据堡垒继续顽抗。郑成功一面准备攻城,一面敦促龟缩在热兰遮堡的荷兰殖民者出降。揆一执迷不悟,继续负隅顽抗。四月二十九日,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动猛攻,炮击达四小时之久,摧毁台湾城的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揆一拼命在城上列炮还击,迫使郑军向后撤退。荷军乘势从城中冲出,妄图夺取郑军大炮,被郑军将领马信、刘国轩所率弓箭手击退。为尽量避免过多的杀伤,郑成功决定改变速决战为持久战。他一方面派提督马信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台湾城外市区进行围困,另一方面又派六千兵力逼近台湾城南,与马信互为呼应,配合行动。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黄安等六镇六千人,乘坐二十艘船只,抵达台湾城,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后,从五月初五日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且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加强对荷军的围困。

在郑军的围困之下,台湾城内的荷兰殖民者由于疲惫和饥饿,兵士患血痢、坏血症、水肿,每天都有死亡。九个月内,饿死加上战死的达一千六百余人,最后仅剩下四百名健壮的士兵。

巴达维亚城的荷兰总督闻讯后,派了十艘兵船和七百名士兵,由司令官卡尤率领前往台湾支援。七月初五,这支援军到达台湾海面,不敢贸然驶进。直等到一个月后,即闰七月二十三日,才开入港内,企图进行偷袭。但还未及措手,就遭到了郑军水师的迎头痛击,卡尤率残部狼狈逃回巴达维亚。

经过八个多月的围困,郑成功下令在台湾城外增设炮台,挖掘战壕,准备发动总攻。十二月初六清晨,郑军以重炮轰击并进占乌特利支堡。十二月十三日,荷兰殖民头目揆一只得在投降书上签字,然后率部撤出了台湾。郑成功驱荷复台的伟大斗争,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终于赢得了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