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周瑜各是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周瑜
【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1288页。)

简明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生平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连他们的父亲也被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

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参见赤壁之战)。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8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周瑜
【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1288页。)

简明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生平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连他们的父亲也被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

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参见赤壁之战)。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全公主(孙鲁班),次子周胤亦为官。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第2个回答  2007-05-18
诸葛亮: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周瑜: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2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第4个回答  2007-05-18
三国里:诸葛亮:腹隐珠机,胸藏锦绣.
狂傲自信,清正廉洁,忠心耿耿,
有功无过.

周瑜:谋略略低,心胸狭窄,疾贤妒能.

历史上:诸葛亮:跟三国里的功比起,少了点.

周瑜:谋略略低,心胸宽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