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的资料

如题所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1.曹操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话说曹洪中了西凉战将马超的计,丢了军事要地潼关,曹操大怒,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部将于禁、张郃、李通先后迎战马超,均败下阵来。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区讨伐张秀,天气热的出奇。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附近有没有水源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快速度感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曹操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5.割发代首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巧的是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简历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庙号: 太祖
  谥号: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後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於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後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战中败於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纂汉自立。曹操死於公元 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蒿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後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後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後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馀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後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後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着名神童,传说中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对其爱护备至,死後又获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曹操:伟大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干与政治头脑,成功的帝王之才。曹操的不足在于他的手段与价值观不为中庸思想所推崇。直接导致曹操失去了像刘备身边的诸多高手,这是曹操一直扼腕痛惜的事情。作为乱世的造国之才,曹操有勇有某,敢作敢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对于一个相对成功的人士,我没有过多的评论他的优点与缺点,相信成功之人必有胜人之能。
  最后一句,人无完人,只看是否适应了当时的局势。

  每晚打完球不论多累,回到公司我都习惯性地看几个小时的《三国》…

  记得以前的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人别看《三国》,女人别看《红楼》。当时年纪尚小,不明白这话的真谛,现在算是明了一点点。

  对于《红楼梦》,我只是在小时候看过电影及连环图,但原著我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呢,我也只是在小时候看过一下电视及看过一下连环图,从没有看过原著或深入地去研究过它的精髓。

  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电视连续剧及电影我却不喜欢看了,但会看一些关于营销方面的培训影视教材,而其中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就是我最喜欢看的一个科教栏目。

  看这样的说教节目有什么好处呢?你会从中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段时间我就无药可救地迷恋上了胡雪岩及曹操。胡雪岩我已有多篇日记写过此人了,现在体会一下曹操的处世方式。

  从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讲解中得知,其实曹操是一个挺可爱的人物。这几晚我天天都会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口中去了解曹操。当然,在商言商,我只能从一个商人的角度去了解曹操,从他身上去学到一些对我经商有用的东西,例如:

  做令人感动的事。嗯,这点很重要。经商其实就是打温情牌,今后我要好好运用这一招。

  壮大自己。这更是一句大实话。弱国没外交。男人如没有钱,你和鬼去说吧!

  得意时不能忘形,要夹着尾巴做人。这点我要引起重视,因为我为人比较张扬,在这方面得学一下曹操的处世方法才行!

  在失败及成功时汲取教训及总结经验。这又是一句大实话,相信三岁小孩都会明白这话。

  有了成绩时,将功劳归于别人;有损失时,责备自己。嗯!看来曹操能成就一番霸业并不是靠侥幸得来的,他为人处世真的很有一套。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学习他的大度及胸襟!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便有得啊!

  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天啊!这话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这招比较高深,要想弄懂这招,得会琢磨对方的心思、看透人性及人心才行!啧啧!曹操不愧是曹操啊,我真的佩服他到五体投地了!

  处世低调,不招惹是非。又是一句大实话,弄懂就是受益终身!

  对部下要好!别人为何会给你卖命?当然你要有所付出才行的!所以你想别人对你好,当然你要对别人也好呀?是不?

  意志是胜利的根本,万事贵在坚持!太对了!

  …

  太累了,匆匆数语,暂体会到这,一切尽在不言中吧!世间万事,只要用心去体会,都会得到人生的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0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1.曹操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
第2个回答  2011-05-09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第3个回答  2012-04-28
我也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