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来的历史人物及来源?

如题所述

来姓历史人物
先秦
  来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人。   来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人。
秦汉
  来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护儿:字崇善,隋朝大将军。本为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八世孙。曾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祖父来嶷,历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长宁县侯。父亲来法敏,为陈朝海陵令。来护儿年幼而孤,这世母吴氏收养。吴氏对来护儿抚养教育,待其甚好。来护儿“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经》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同辈人惊其言而壮其志。长大后,来护儿更是“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书史,不为章句学。”   来整:(生卒年待考),来护儿之六子;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隋朝将领。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敌人凡见其皆退,传言道:“不怕官军千万乘,只怕荣公第六郎。”
魏晋南北朝
  来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大臣,学识为时人所称,官典学校尉。   来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将领,为姜维参军。
隋唐五代
  来恒:(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官至中黄门侍郎。   来济:(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学者,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宋元
  来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来子时:(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
明清
  来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医士,孝子。   来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端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萧山来氏第十三代孙。   来复:(生卒年待考),字阳仲,号阳伯、耦园主人; 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诗人。   来周:(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明朝画家。   来集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名容,号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939年)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安庆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左良玉掳掠烧杀无辜时,正值任安庆府推官,曾前往劝阻。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入清后隐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不出。隐居时潜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称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较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戏剧作品有杂剧《两纱》和《秋风三叠》等。   来鸿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清朝诗人。
近现代
  来金烈:(公元1928~2006),山西武乡人。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来国柱:(公元1929~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电子工业专家。   来养芳:(公元1930~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政工师,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来辛程:(公元1941~今),曾用名宋心诚、宋心澄、何蹇,自署立锥斋主、蜗庐先生、长白山人、大道无常等;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   来洪云:(公元1945~今),浙江东阳人。著名文化业政工干部。   来广铨:(公元1907~1988年),字楚庚,以字行,号柴若;浙江萧山人。著名当代台湾“谜圣”。
来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龙口),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6
历史名人有:来歙、来周、来护儿、来廷绍、来知德、来集之、来俊臣、来金烈、来辛程等

一个渊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龙口),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第2个回答  2011-05-15
“来”姓
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079.html?wtp=tt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