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中看出诸葛亮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智计超群,持守谨慎。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他的老师司马徽对其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从中可见诸葛亮的确才智过人。

简单来说是:满腹经纶、彬彬有礼、贤能。乱世让他想避世——几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节,但又自负满腹经纶、不希望被埋没——其实着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罗贯中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诸葛亮从一个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一次较大的转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从此深入民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三顾茅庐中看出诸葛亮的特点:


简单来说是:

       满腹经纶、彬彬有礼、贤能。

       乱世让他想避世——几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节,但又自负满腹经纶、不希望被埋没——其实着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们好像都有济世英雄情节,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为了确保出仕后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用,设计让刘备三顾,而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求贤若渴的名声,迎合了他的安排,两人算是不谋而合。


具体来说:

       首先,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刘备请其出山的反复斟酌,其实都是诸葛是对刘备的试探。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诸葛的谨慎,择明主而侍。
      第二,选择刘备,说明诸葛这个人看人很准,当时的刘备势力其实非常弱小
      第三,诸葛对皇族血统的认可,儒家思想成分较多
      第四,诸葛拿出的三分天下妙计,体现出诸葛最大的优点,伟大的战略规划头脑。

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第2个回答  2011-05-04
纯粹个人观点哈。
乱世让他想避世——几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节,但又自负满腹经纶、不希望被埋没——其实着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们好像都有济世英雄情节,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为了确保出仕后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用,设计让刘备三顾,而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求贤若渴的名声,迎合了他的安排,两人算是不谋而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14
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智计超群,持守谨慎。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他的老师司马徽对其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从中可见诸葛亮的确才智过人。

简单来说是:满腹经纶、彬彬有礼、贤能。乱世让他想避世——几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节,但又自负满腹经纶、不希望被埋没——其实着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罗贯中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诸葛亮从一个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一次较大的转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从此深入民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第4个回答  2011-05-11
首先,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刘备请其出山的反复斟酌,其实都是诸葛是对刘备的试探。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诸葛的谨慎,择明主而侍。
第二,选择刘备,说明诸葛这个人看人很准,当时的刘备势力其实非常弱小
第三,诸葛对皇族血统的认可,儒家思想成分较多
第四,诸葛拿出的三分天下妙计,体现出诸葛最大的优点,伟大的战略规划头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