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的绩效管理对其他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有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如果你看到联想集团的绩效考核表格,一定觉得不太规范,甚至有点乱,但这正是联想集团的特色绩效管理。 “对于不便于把指标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的部门来讲,联想集团认为这部分业务刚好也是异常强调团队协作的业务,团队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绩效。”
个人、团队双指标体系共存夏伟(化名)刚到联想集团集团一年多,是研发部门的一名普通员工,春节前后经常无所顾忌的傻笑。原因很简单,快到年终考核了,自己觉得业绩很好。然而等到结果出来时,夏伟的喜悦骤然少了许多:激励并没有他认为的那样高。更让夏伟不能理解的是,另一个研发团队的张帆(化名)开拓的新项目没有自己多,绩效成绩竟然比自己高。夏伟觉得奇怪:公司的报酬不是和业绩直接挂钩的吗? 满腹疑问的夏伟找到了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解释是:虽然夏伟开拓的新项目多,但团队整体的开拓成绩平平,所以综合起来这一项的成绩不高;而张帆个人的新项目开拓虽然没有夏伟强,但其团队成绩高。眼下,团队成绩的权重比较大,加权之下夏伟的成绩确实比张帆少了些,这些考核方式都在第四季度开始的时候做过宣讲。 这是联想集团绩效管理平衡的措施之一,“对于不便于把指标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的部门来讲,联想集团认为这部分业务刚好也是异常强调团队协作的业务,团队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绩效。”联想集团集团招聘总监卫宏说。 因此,夏伟绩效考核后的收入计算公式就是:收入=P×Q×G.其中,P是部门业绩考核系数(也称权重);Q是个人业绩考核系数;G是岗位工资。“收入=P×Q×G”这个公式虽然简单,不过作为一个复变多元函数,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很大的。因为在一定时期里,G值是固定的(由岗位和能力级别确定),P和Q就都成了导向性的“旗帜”,给部门和员工工作行为和努力方向做出方向性的指挥,尤其是员工个人不能控制的P系数,对员工的导向性很大,这也是联想集团平衡个人和团队协作的法宝之一。
而对于类似于指标极其明确,甚至很容易分配到个人头上去的产品或者销售部门,联想集团则尽量考核到人,比如说华东区的年度销售任务,通过层层分解,每个销售人员的目标会非常明确,集团无须再为某个销售团队设立考核指标,直接到人反倒更明了。 联想集团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人力资源总监曹金昌觉得这样看似混乱的双指标体系能共存正是联想集团在指标设置环节的特色:“设置指标其实是绩效考核的关键,联想集团也遭遇过很多因为指标不清晰、不个性而带来的麻烦,慢慢地,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道路,在设置指标的时候尽量做到全面。” 曹金昌所说的全面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根据不同的业务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二、尽可能的定量;三、指标的界定一定要十分清楚,描述也要让员工看得明白;四、设置指标时一定要和员工进行沟通。 “现在产品的更新换代快,我们会根据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淘汰周期以及联想集团集团想要得到的业界标准确定研发周期。”每个人都要有个性化目标设置在联想集团,每个员工都有两个目标:短期和中长期。一般情况下,短期的目标都是由公司根据企业的目标分解到员工头上的,而中长期的目标则是每个员工对自己未来的描述。每年年初,联想集团的员工都要向部门领导交一份自己的
长期发展规划,如果这份规划和部门领导对员工的判断一致,该规划就生效,人力资源部门也会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员工。而如果员工对自己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部门领导对其的观察、定位不一致,双方就一定要坐下来沟通。联想集团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最终目的,而不是完全按照上级的意思办事。为了做到考核尽量个性化,联想集团先从部门的个性化开始抓起,针对个性化表现不那么明显的销售部门,联想集团为每个销售人员都建立了一套销售系统,登录该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年度内的所有计划、完成情况等讯息。对于绩效考核的难点:职能和研发部门的考核,联想集团也力争个性化。联想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很大,在考核的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联想集团把研发部门分成研究院和二级研发机构(研发部门),虽然同为研发工作人员,但这两个系统的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大不相同。研究院多从事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以保障联想集团未来的竞争力,而二级研发机构则多从事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工作。王明是二级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联想集团在考核他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指标:研发周期和工程化。“现在产品的更新换代快,我们会根据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淘汰周期以及联想集团集团想要得到的业界标准确定研发周期。”曹金昌说研发周期反映在市场就是一个企业的市场反映速度,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跟上消费者的步伐。而工程化指标则包括研发转化成产品的时间、件数以及一次生产成功率等,是衡量研发成果转化成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