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的历史评价

如题所述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陈寿:“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
《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严从:“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左右失容,捐生取义,千载称美,虽遇谗谮,荩亦其素志矣。”
罗贯中:“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梁启超:“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玠、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铨部之徇私也,于是崔亮、裴光庭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孙丕扬定为掣签之法。防之诚密矣,然而奇才不能进,庸才不能退,则考绩废也;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
易中天:“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陈寿:“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
《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严从:“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左右失容,捐生取义,千载称美,虽遇谗谮,荩亦其素志矣。”
罗贯中:“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