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题所述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苔》

作者:袁枚(清)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扩展资料

诗歌鉴赏: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苔花开起来像米粒一样大。「亦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苔 (袁枚诗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30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苔》
作者:袁枚(清)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扩展资料
诗歌鉴赏: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苔花开起来像米粒一样大。「亦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苔 (袁枚诗歌)
编辑于 2019-09-18
查看全部3个回答
2条评论
别白看,评论几句再走~
热心网友2
很好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白桦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1赞·566浏览2020-03-25
鹿柴这首诗表达这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表达了内心对自然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悦。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原诗: 《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扩展资料: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鹿柴
136赞·5,829浏览2019-02-22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译诗1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馀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译诗2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黄的微光.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701-761)字摩诘(jié),唐代大诗人,和李白同龄.他是大画家,最善于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①鹿柴――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他在这里经营了一个很大的山间别墅,风景非常优美. ②但――只是. ③返景――落日的光辉. ④复――又,进而. 鹿柴,鹿声的木栏.这个风景区何以如此命名?有人解释说,因为这里山空林密,是一个麋鹿出没的地方.从王维这首小诗看来,这解释也许不是牵强附会的吧.但诗人所歌咏的,并不是山林间的麋鹿,而是这里静谧幽深的自然环境. 诗的前两句,主要是从音响着眼的:独坐空山密林,终日不见人影,冉冉是无边的寂静,只是偶尔有人从林边走过,那喧响的谈话声才将这寂静打破,然而,在一时的喧响过去之后,林中的寂静不是越发的深沉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人王籍《入若耶溪》诗句),对于这样的情景,古人是早就深有体验的. 后两句换了一个角度,描写光线:林深树密,阳光衡少,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分明地感到这里的昏暗、幽深.而且,地上长满青苔,也是阳光长期照射不到的结果.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音乐、绘画方面的精深造诣,使他对声响、光线具有特殊的敏感和兴趣.在这首写景的小诗中,他运用自然界喧与静、明与暗相反相成的原理,借人语的喧响和落日的斜晕来衬托鹿柴山林中的静谧幽深,而这幽静的环境气氛,恰好是对于嘈杂纷扰的官场感到厌倦的诗人所渴求、向往的啊! 苏轼赞美王维“诗中有画”,他的话并不全面,王维的诗中还有音乐.这首绝句所以被人津津乐道,就因为它是诗、画、乐的和谐的统一.
12赞·488浏览2017-12-16
宿王昌龄隐居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 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
鹿寨的作者是什么代诗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其中什么什么这句我最喜欢因为这句诗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最喜欢: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气。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第2个回答  2020-03-28
小诗苔蕴含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第3个回答  2016-05-28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