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1
是陶渊明,绝对的,楼上和四楼说错了。他是为了让自己的母亲衣食无忧,就去当了彭泽县令,后来因为受不了官场上的巴结和歪风,所以不再当彭泽县令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8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第3个回答  2012-05-08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第4个回答  2007-05-18
陶渊明
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