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致力学琴反映了孔子在治学上的什么态度

如题所述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夫子别的,但对夫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夫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夫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一段话,意思是说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8
反映了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19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第3个回答  2011-05-14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第4个回答  2011-05-22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