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走的高一点,麻烦你指点,应该各方面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3、《促织》。描写封建社会中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写从皇帝到官吏欺压百姓,导致良民倾家荡产的事实。斗蛐蛐本是孩子的游戏,因为玩物丧志的皇帝喜欢斗蛐蛐、谄上欺下的县令、狡猾诡诈的乡吏,马上把收刮蛐蛐变成对人民盘剥的手段,把蛐蛐变成重要的赋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按期催交,完不成打板子。老实忠厚的读书人成名,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竹筒铜丝笼,像顽童一样到处捉蛐蛐。不仅家产荡尽,还被打得脓血淋漓,想寻死。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读书人陷入九死一生的困境。当成名陷入绝望时,他的妻子得到巫者指点,有了求虫线索。成名拄着拐棍按图求虫。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地捉小蛐蛐,滑稽可笑,而滑稽可笑的背后又可悲。成名绝处逢生,捉到一个好蛐蛐,全家庆贺,没想到儿子好奇地揭开看,蛐蛐跑了,再捉回来,断一条腿,死了。成名的妻子情急之下训斥儿子,说,你弄死了蛐蛐,你的死期就到了。儿子害怕,投井自杀。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孩子丢了命!成名夫妇因为独生子自杀,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但是看到空空的蛐蛐笼,又想到官吏的威逼杖责,“不复以儿为念”。做父母的为一个至小至微的蛐蛐竟没心思顾及亲生儿子死活,多么残酷的现实?接下来,成名意外地获得一只神奇的小蛐蛐,能够斗败大公鸡,把它送到宫里,普天下进贡的一切奇异品种蛐蛐都比试过了,没有能够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蛐蛐就合着节拍跳舞。皇帝高兴,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缘于华阴县的小蛐蛐。在朝廷对官吏的考查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县令高兴了,免除了成名的徭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取得秀才资格。没几年,成名有了良田,有了楼阁,牛羊成群,一出门,车马衣服的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二,刺贪刺虐又一重要表现是巧写民族灾难。

清初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极力回避这些事,和蒲松龄同时的“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作者,两个剧轰动一时,它们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最后作者都栽到兴亡之感上。洪升是国子监生,康熙二十八年,因为佟皇后国丧期间演《长生殿》,洪升被捕,革掉国子监生,听戏的官员赵执信等都罢官,“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孔尚任是孔夫子六十四世嫡孙,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孔尚任曾御前讲《大学》并做皇帝向导,康熙下令破格录用孔尚任做国子监博士。后来《桃花扇》洛阳纸贵。引起了康熙皇帝注意,调阅剧本,不久,孔尚任被罢官。学术界大多都认为《桃花扇》歌颂史可法等大明将领,讽刺降清将领,犯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还能不能写民族灾难?蒲松龄居然写了。当历史学家“太史公”不能秉笔直抒时,小说家“异史氏”用“鬼”抒写历史;当戏剧家不能在现实舞台上演出时代兴亡时,聊斋鬼魂成为时代风云的优孟衣冠;用人鬼恋巧妙抒写改朝换代之际人民的深重灾难,《公孙九娘》是代表。

公孙九娘出现时是个美丽而富于青春气息的大家闺秀。莱阳生第一眼看到她,“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一双因为有礼貌的微笑,变得秋水盈盈的明亮眼睛和因为羞涩变得朝霞一样娇艳的面颊。公孙九娘谈吐高雅,才貌无双,莱阳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但是爱情没有给公孙九娘带来欢乐,她在新婚之夜就向莱阳生叙述自己是怎么样成了冤鬼,在朝廷镇压于七之乱中,公孙九娘和母亲被抓起来要押解京城,走到济南,母亲被折磨死了,九娘自杀。公孙九娘用诗描述不堪回首的经历,“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九娘做了十年冤鬼,虽然享受到爱情幸福,但总忘不了自己的冤情,新婚之夜都忍不住打开箱子看当年血染的罗裙。公孙九娘恳求丈夫把自己的尸骨移葬家乡,还说:人鬼有别,主动跟丈夫分手。跟很多聊斋爱情故事不同,公孙九娘不仅没有起死复生,连她送给莱阳生的爱情信物罗袜,都着风寸断,腐如灰烬。为什么总是喜欢给有人鬼之别的青年男女做“撮合山”的蒲松龄,让伍秋月、聂小倩等女鬼一个一个重返人间的蒲松龄,偏偏到公孙九娘强调人鬼有别?最重要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民族大灾难中,个人怎么可能枯木再生?公孙九娘的悲剧命运不可逆转,正如改朝换代中千万受害者冤沉海底。所以我们看到,《公孙九娘》这个小说开头跟许多爱情故事不一样。那些故事开头总是说:某某,某地方的人,性情如何,《公孙九娘》开头就写阴森恐怖、惨不忍睹的大屠杀:“于七之案,连坐被株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在于七之案中,许多人没有参加起义的良民被连坐被杀,一天俘虏几百人,不问青红皂白,全杀了,血流成河,白骨撑天。小说接着写:“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为之一空”。多么慈悲呀,杀了人给棺木,杀人之多,全济南的棺材都脱销了!公孙九娘,一个花朵一样美丽的生命,正是千万冤鬼中的一员。蒲松龄描绘公孙九娘的青春美,这可爱的“红颜”偏偏是万千枯骨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公孙九娘》里,聊斋故事屡见不鲜的爱情起死回生的力量荡然无存。男女主角在“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背景下相遇,在“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的场景下分手。《公孙九娘》表面上是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刺贪刺虐名篇。

三,刺贪刺虐第三个重要表现是写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戗害。

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蒲松龄被公认是第一个全方位描写科举制度的作家,他用奇诡的鬼魂故事说明:科举这个决定读书人命运的重要制度,成了枯木朽株。以《司文郎》为例看一下。

“司文郎”本是唐代官名,司文局佐郎,后来传说为梓幢府主管文运的神。梓幢帝君是道教信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从宋代开始,成为玉皇大帝任命的主掌文教之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梓幢府司文郎决定人间书生的功名。以“司文郎”为主角和篇名,顾名思义,写文运主管,但小说前半部分写了三个书生,宋生、王平子、余杭生的交往。余杭生骄纵无理,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宋生跟他比试写文章,余杭生陈词滥调。受到宋生尖刻嘲笑。余杭生把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拿出炫耀,被宋生贬得一文不值。宋生帮王平子做考试准备,精心琢磨写好文章。王平子和余杭生参加了考试,俩人水平如何?小说出来个瞎和尚,能把文章烧成灰,用鼻嗅判文章高低,瞎和尚说王平子文章“初法大家”,走的是正路,学古文大家,他“受之以脾”;对余杭生文章,瞎和尚“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考试结果,写出令人作呕文章的余杭生高中榜首,写出好文章的王平子名落孙山。余杭生盛气凌人找瞎和尚,瞎和尚说:你拿所有考官文章我嗅一下,肯定能嗅出跟你臭味相投的“伯乐”!烧考官的文章,烧了几篇,瞎和尚都说不是余杭生的老师,到第六篇,瞎和尚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余杭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有其师才有其徒,有瞎眼试官开绿灯,狗屁不通者就能文场得意。鼻嗅文章是《司文郎》最有趣的情节。蒲松龄异想天开,以脏腑接受食物、吸收精华、排出渣滓的先后过程,形容文章好坏。次序是:心为上,脾次之,横鬲再次之,然后是:腹、膀胱、肛门。古文大家的文章,瞎和尚以心受之;王平子的文章,以脾受之;余杭生的文章勉强以鬲受之;余杭生恩师的文章,膀胱只能变成臭屁“从下部出矣”。瞎和尚感叹:“仆虽盲于目,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帘中人”指乡试阅卷官。王平子再次落第,这时宋生才对王平子说:他是个飘泊游魂,生前不得,死后想借“他山”之攻也就是借帮朋友取得功名,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想到朋友同样倒霉。文场为什么暗无天日?关键在于文运掌握者根本不懂行:“梓幢府现缺一司文郎,暂令聋僮署篆,文运所以颠倒。”掌握文场的是聋子,多奇妙的构想!生前死后饱受文运之苦的宋生,决心报考“司文郎”,终于在阴世考试中脱颖而出,在孔子帮助下成了司文郎,文运昌盛,有才能的读书人金榜题名,朽烂低劣的文章再也没有市场!

《司文郎》有三点重要创造:其一,死魂灵为功名游魂,前辈作家写女子为爱情游魂,蒲松龄写男子为求功名而游魂,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可悲、可怜、可叹的精神状态写得惊心动魄;其二,用鼻嗅文章的鬼魂读书模式,妙趣横生地讽刺科举考试臭不可闻的文体;其三,阅卷考官眼睛鼻子都瞎了,而文场的主管是个聋子,书生,考试文体,考官,三者结合,把科举之“病”写得深入骨髓。

像司文郎的前身宋生这样为功名游魂的死魂灵,在聊斋故事里不是个别现象。蒲松龄的《三生》,写一个名士考试落榜气死了,到阴间告考官“黜佳士而进凡庸”,也就是专门录取没才能的考生,让有才气的考生名落孙山,主考官推诿责任:说虽然有好文章,下边考官不推荐,我根本看不到。阎王下令鞭打失职的主考官,告状的名士不满意,阎王殿两边的冤鬼“万声鸣和”,上万名同样的冤鬼要求对目不识文的考官“白刃劙胸”。这个告状的名士叫“兴于唐”,这个非常少见的名字寓意深刻,科举制度正是兴盛于唐朝,“兴于唐”的命名恰好负荷了读书人从唐代开始沦落的血泪史。这么多有才能者考不中,就是因为主管部门营私舞弊。蒲松龄还虚构出一个考弊司,挂着斗大的“孝悌(TI)忠信”和“礼义廉耻”,考弊司,顾名思义,应该是监督考试的主管部门,这个主管天下读书人的考弊司却挂羊头卖狗肉,司主面目狞恶像山精,不管哪个人见他,首先得从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实际上就是索贿,真是“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蒲松龄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举制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马子才家世世代代爱好菊花,到马子才更加厉害。他只要听说有好的菊花品种就一定要买回,即使远隔千里也不怕。一天,有个金陵客人借住在他家里,客人自我介绍说,他的表亲有一两种菊花,是北方所没有的。马子才听说后动了心,立刻准备行装,跟随客人到了金陵。金陵客人千方百计为他寻求,得到了两株菊芽苗,马子才像对宝贝一样,把菊芽包藏起来。在回家的路上,马子才遇到一个年轻人,他骑着驴子跟在一辆油碧车的后面,风度潇洒。这人渐渐走近后,马子才和他搭上话。他自我介绍说:“姓陶。”谈吐很文雅。他接着问马子才从哪里来,马子才如实告诉了他。年轻人说:“菊花品种没有不好的,关键在于人的培育。”他接着和马子才谈论种菊的方法。马子才非常高兴,问道:“你们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回答说:“我姐姐厌烦金陵,想到河北去选择住地。”马子才高兴地说:“我虽然贫穷,但茅屋还可以让你们住下来。如果不嫌荒凉简陋,就不烦劳你们到别处去了。”姓陶的便到车前告诉姐姐,征求她的意见。车里的人推开帘子答话,原来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绝代美人。她望着弟弟说:“房子不怕小,而院落应该宽一点。”马子才替年轻人答应了,于是就一同回家。马子才住房南面有块荒芜的苗圃,只有三四间小屋,姓陶的高兴地住在那里。他每天到北院为马子才整治菊花。有的菊花已枯萎,他就拔出根来重新栽下去。这样没有不活的。马家清贫,姓陶的每天与马子才一同吃喝。马察觉陶家似乎不升火煮饭。马子才的妻子吕氏,也很喜欢陶家姐姐,不时送给她几升几斗粮食。陶家姐姐小名叫黄英,她很善于交谈,常到吕氏住所,和吕氏一同纺麻。姓陶的有一天对马子才说:“你家里本来不富裕,我每天吃你的喝你的很连累你,现在我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卖菊花足可以维持生计。”马子才向来清高耿直,听姓陶的这么一说,非常鄙视他,说:“我以为你是个风流高雅的人,一定能安于贫困;现在你说出这样的话,太势利了,侮辱了菊花。”姓陶的笑着说:“自食其力不是贪婪,卖花为业不算庸俗。一个人固然不能苟且谋求富裕,但是也不必一定谋求贫困。”马子才不说话,姓陶的起身走了出去。

从此,马子才所丢弃的残枝劣种,姓陶的全都把它们捡去,他不再到马家吃住,请他才去一次。不久,菊花将开,姓陶的门前人声喧哗,像闹市一般。马子才觉得奇怪,跑去偷看。只见买花的人,用车装,用肩挑,路上络绎不绝。那些菊花都是奇异的品种,是马子才从未见过的。马子才很厌恶姓陶的贪心,想与他断绝来往,但又恨他私藏好品种,就敲开他的门,想就势指责他。姓陶的出来,握着马子才的手,把他拉进去。只见半亩荒芜的庭院都成了菊垄,房子之外已没有空地。花被挖走之处,就折断别的花枝补插上。地上将开的那些花,没有不好看的。马子才仔细一看,全都是以前自己拔起丢掉的。姓陶的进屋,拿出酒菜,在菊垄旁设席,说:“我贫困不能遵守清规,几天来幸好弄到一点钱,足够让我们喝个醉。”过了一会儿,房里有人叫“三郎”。姓陶的答应着进去,一会儿拿出了美味佳肴,烹调得非常好。马子才乘势问道:“你姐姐为什么不出嫁?”陶回答道:“时间还没到。”马又问:“什么时候?”陶答道:“四十三个月之后。”马又盘问:“此话怎讲?”姓陶的笑而不说话,酒喝得尽兴后才散。马子才过了一夜又到陶那里,看见新插的菊花枝已长有一尺高了。马子才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苦苦地向陶请教种花的技巧。陶说:“这本来就不是言语可以传授的。况且你又不靠种花谋生,哪里用得着这种方法。”又过了几天,姓陶的门前稍稍安静些,他就用蒲席包着菊花,捆扎着装了几车离家而去。过了一年,到春天将要过去一半的时候,姓陶的才用车装载着南方的奇异花卉回来,在城里开设花店,十天功夫花就全部卖完,他又回家种菊花。上一年买花的人留下花根,第二年都变坏了,就又向他购买。他因此一天天富起来。头一年建新房,第二年盖大楼。他完全随自己的心意兴建,根本不同马子才商量。过去的花垄渐渐全成了房舍。他重新在墙外买了一片田,在四周筑起墙,全都种上菊花。到秋天他用车装载菊花离去,第二年春末还没有回来。此时,马子才的妻了病故,马子才对黄英有意,暗地里使人透风给她。黄英微微一笑,好像同意,只是等弟弟回来罢了。

一年多后,姓陶的终究没有回来。黄英督促仆人种菊,和弟弟种的不相上下。赚了钱又联合商人,在村外经营良田二十顷,豪华的宅第更为壮观。忽然有一天,一个从东粤来的人,带来黄英弟弟的信。拆开一看,是嘱咐姐姐嫁给马子才。考查寄信的日子,正是马子才妻子去世那天。回忆在菊园喝酒情景,到现在正好四十三个月,马子才非常奇怪。他把信拿给黄英看,并说要送聘礼。黄英推辞不接受彩礼。因为马家旧居简陋,黄英想让马子才住进南边的宅第里,马子才不答应。黄英嫁给马子才后,在隔墙上开了道门通向南边房子,并每天过去督促她的仆人。马子才认为靠妻子的家产为生可耻,常嘱咐黄英把家产分为南北两处登记,以防止混淆,但是家里所需要的,黄英总是从南边房中去取,不到半年,家中碰到的都是陶家的东西了。马子才立即派人把东西一一送还南屋,告诫不要再取,但不到十天,南北的东西又相杂在一起了。总共换了几次,马子才麻烦得受不了。黄英笑他说:“你不是太劳神了吗?”马子才觉得惭愧,不再查问,一切听任黄英安排。她招工备料,大兴土木,马子才阻止不了,经过几个月,楼房连贯相接,南北两边房屋竟合成一体,不分界限了。

黄英听从马子才的意见,闭门不再经营菊花,但物质享受超过世代的富贵人家,马子才过得不自在,说:“我三十年清贫的德操,如今被你失掉了。一个男人活在世间,却要依靠妻子过活,真是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人们都祈祷富足,我却要祈祷贫穷。”黄英说:“我并不是贪婪鄙陋。但是,如果不能稍稍富足一点,那就会叫千年以后的人都说陶渊明是贫贱骨头,一百代也不能发家。所以姑且为我们陶家彭泽令解解嘲罢了。然而贫困的人要想富裕很难,富裕的人求得贫穷却很容易。床头的钱任你去挥霍,我不吝惜。”马子才说:“花别人的钱,也是很耻辱的。”黄英说:“你不愿意富裕,我也不能贫穷,没办法,只好和你分开住;清廉的自去清廉,污浊的自去污浊。”于是,就在园中为他修建一座茅屋,并选择漂亮婢女去侍奉马子才。马子才觉得满意。但过了几天,马子才非常想念黄英,叫她又不肯前去,不得已反过来俯就黄英。

后来,有一次,马子才因有事到金陵,正赶上菊花盛开季节。早上路过花店,见店中摆列着一盆盆菊花,花朵姿态都极好。他心里一动,觉得很像黄英弟弟培植的。过了一会儿店主出来了,果然是他。两人非常高兴,一一倾诉久别情况,陶生便留他住下。马子才邀陶生回去。陶生说:“金陵是我的故乡。我将在这里成家,我积蓄了一点钱,麻烦你带给我姐姐,我年底会去一段时间。”马子才不听,苦苦请他回去,并说:“家里很富足。只须坐下来享受,不用再作生意了。”于是陶生坐在店里,让仆人代他议价,降价出售。几天就把花卖完了。马子才催他打点行装,租船北上。进门一看,姐姐早已清扫房屋,铺好了床垫被褥,好像预料弟弟会回来一样。陶生回来以后,放下行装,督促工匠,大建亭园。每天只与马子才下棋喝酒,再不结交别的朋友,为他选妻子,他推辞说不愿意。陶生喝酒一向量大豪爽,从没见他喝醉过。马子才有个朋友曾生,酒量也没人能比。一天,他来拜访马子才,马子才让他和陶生比酒量。两人纵情喝酒,十分痛快,以为相见恨晚。从早上喝到四更天,算起来每人都喝了一百壶。曾生烂醉如泥,沉睡在座位间,陶生起身回去睡觉,出门后踩着菊垄歪倒在地上,衣服丢在旁边,就地变成了菊花,有人那样高,开花十几朵,都像拳头那么大。马子才非常惊骇,告诉黄英。黄英急忙赶去,拔出菊花放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衣服盖上菊花,邀马子才一同离开,告诫他不要观看。天亮后去看,见陶生睡在菊垄旁边,马子才这才意识到姐弟俩都是菊花精,心里更加敬重他们。陶生自从露底以后,更加放纵喝酒,常常下请帖招来曾生,因而与他成为莫逆之交。

一天,正当百花生日,曾生来访,陶生派两个仆人抬来浸药白酒一坛,相约与曾生一起喝尽。一坛酒快喝光,两人还没怎么醉。马子才又偷偷倒进去一瓶酒,两人又喝完了。曾生醉得无力行动,几个仆人把他背走。陶生睡在地上,又变成了菊花。马子才见惯了便不感到惊奇,像黄英那样拔出菊花,守在旁边观察它的变化。过了很久,菊叶渐渐枯萎,马子才十分害怕,这才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吓得大叫:“你害死我弟弟啦!”跑去一看,根茎都已干枯。黄英十分悲痛,掐断它的杆子,把它埋在花盆里,端进闺房中,每天给它浇水。马子才悔恨得要死,非常怨恨曾生。过了几天,听说曾生也醉死了。那盆中的花渐渐萌芽,九月开了花,矮矮的花茎,粉白的花朵,闻它有酒的芳香,给它取名“醉陶”,用酒浇灌,就长得更加茂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4
你指的高一点是什么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