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脊柱相关性疾病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发展、办公电脑化、人口老龄化,脊柱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如颈性眩晕、颈源性头痛,青少年发病率占20~25%,20岁以上占30%以上,3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45~50%,而50岁以上占60~75%,70岁以上占85%。

所谓脊柱相关性疾病是由于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紊乱、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医学上称这些和脊柱有关的疾病为“脊柱相关性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不单引起颈肩痛和腰背痛,还与许多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它未必是这些疾病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视作这类疾病的帮凶。

1885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 1895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医生,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自主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并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

近期,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人体衰老与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视脊柱、保护脊柱,延缓其退变,防其衰老,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一、换个角度认识疾病

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您也许正为颈椎病、腰椎病非手术治疗方案发愁;也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经常出现眩晕、头痛而找不到原因,反复发作的胸闷、胸痛、而冠脉造影却未见狭窄。这时不妨考虑一下脊柱的因素。

1、颈椎病之所以在整个脊柱病变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发病率最高,是由于颈椎微细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分布丰富。

脊柱生物力学方面,上承头颅,下连胸廓,颈椎处于颈胸关节的杠杆力支承点,为颈胸关节的动静交点,同时,颈椎在整个脊柱当中活动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因而,颈椎病变发病率最高,相关疾病最为广泛,累及临床各科,据不完全统计,颈椎病所累及的症状有一百多种,占整个脊柱相关病近50%,当颈椎上段,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关节以及颈3以上出现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

小关节紊乱,可累及颈部的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下神经及椎动脉,临床上可出现颈源性头痛、颈性眩晕,头面部及脑部相关性疾病。当颈椎中下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紊乱,累及了脊神经及颈交感神经的中节及下节的星状神经节,临床上可引起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文献有多篇报道不明原因顽固心率失常,经星状神经节阻滞治愈的病例。

2、胸椎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由于胸椎的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所构成的椎前交感神经节和椎旁交感神经节分布在脊柱两侧。因而当胸椎出现小关节紊乱,刺激植物神经节可引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多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相关症候群。动物实验证实,持续刺激下胸部脊髓神经根可诱发糖尿病,且用于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临床可见胸椎关节紊乱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与胰腺自主神经压迫刺激有关。

3、腰椎的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小关节紊乱累及了脊神经、交感神经节,所致的脊柱相关病,多见有泌尿系统疾病、肠道疾病及腰骶关节以下所致的生殖系统疾病。腹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所引起,也是诊断过程中首先考虑的病因。许多腹痛在临床上往往无明显腹部脏器病变表现,常常是由于脊柱病变所引起。

由于经腹部症状而求诊,在诊治过程中常常反复求治,疗效不佳,病人十分痛苦。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的壁层来自T6-L1脊髓节段,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内脏神经与脊神经之间有感应性联系。脊柱任何能够刺激或者压迫内脏感觉神经的改变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腹痛。

同时脊柱结核、椎体血管瘤、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肿瘤及感染等脊柱、椎管病变可直接刺激、压迫或破坏腹腔内脏感觉脊神经或初级中枢,引起腹痛。

4、骶骨上承腰椎,下连尾骨,左右构成整个骨盆的一体框架。由于骨盆后方的骶后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后支,分布在骶髂筋膜区及骶髂关节周围,其骶前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前支,支配盆腔脏器;骶椎2~4节骶髓侧角分布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当骶髂关节紊乱、骶髂筋膜挛缩,可造成局部供血障碍,可导致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兴奋性降低,致使内外生殖器血运障碍、功能下降,引起盆腔病变及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临床上常见骶髂关节紊乱症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因外力而造成该关节及其韧带损伤,以致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粘连等无菌性炎症,且引起局部疼痛和坐骨神经刺激症状。该症常与眼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但是通过骨盆正位片鉴别骶髂关节旋转移位,手法纠正移位后坐骨神经痛症状缓解。

二、应用辅助检查客观诊断脊柱相关性疾病并指导治疗

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常根据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神经根受压部位,初步确定紊乱的脊柱关节。望诊脊椎的形态,观察棘突有无偏歪、凹陷或凸起,脊椎区有无皮肤颜色改变及色素斑等。触诊定位确定棘突有无摩擦音、弹响音;横突压痛、有无阳性反应物如硬结、条索状肿块、或代偿性肥大等部位,明确脊柱关节紊乱的诊断。

脊柱影像为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首先仔细观察X线侧位片各椎间关节的变化、椎轴动力学改变、生理曲度是变直、是否有反弓、是否侧弯;椎体后缘是否变锐、是否有骨桥形成;寰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改变或移位时,都属脊椎小关节紊乱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通过脊柱CT或MRI观察椎体有无旋转、侧方移位,椎体不稳等。并与临床症状及体征是否对应来诊断脊柱相关性疾病。同时鉴别诊断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化脓性炎症等。通过高频超声检测颈部肌肉痉挛状态,同时通过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口径及血流速鉴别诊断颈性眩晕。表面肌电图对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其辅助作用。腹部胃肠电图变化对鉴别胸腰段脊柱关节紊乱所致的脊源性腹痛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我们在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应用手法按摩、正骨、牵引、针灸、针刀、药物、理疗、手术、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首先明确诊断,多学科会诊排除器质性病变,根据影像学和其他辅助检查的提示有的放矢的针对病变部位治疗。同时脊柱小关节周围或肌肉痛点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都具有诊断性治疗作用。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订。

四、怎样预防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相关疾病可发生于从出生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因此脊柱保健应根据不同疾病发病原因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平时要有意识地自我保护脊柱,未病先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不宜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宜长时间上网、玩麻将等。从事低头伏案工作性质的人员应有间隔活动休息时间,如课间操、工作间活动。

2、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过硬或过软,应根据头、颈、肩比例选择,枕头受压后的高度是立着的拳头大小,侧卧时枕高约平肩部,应以舒适为宜。

3、注意颈部、腰间保暖,尽量不要受寒。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间以及对着电扇吹。注意劳动姿势,避免长久弯腰和过度负重。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注意改善劳动环境,座位高低大小应合适,不要坐小板凳,低沙发,座位的高度应以大腿与上半身的角度大于90度为宜。

4、科学规范的运动训练,有利于颈、腰椎病的预防。如年轻人经常做“飞燕”的背飞动作或伸腰、挺腹的锻炼,加强腰肌的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延缓骨质和韧带退行性改变。

5、注意平时饮食营养结构,特别是中老年人,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等,有利于钙的补充,以防止骨质疏松。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体脊柱的退行性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了解脊柱病及其相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增强脊柱保护意识。脊柱病相关性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通过科学规范的运动锻炼,纠正不良姿势,学习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脊柱损伤,改善生活、工作环境等,完全可以延缓脊柱的退行性变,也完全可以减少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