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消费美学中的伦理内核(一)

如题所述

微电影作为消费美学实践的新兴载体,自诞生起就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之中。然而,由于其以营销成功为导向而非纯粹的美学追求,互联网上的微电影世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面貌。伦理内核,作为微电影消费美学的灵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两部作品为例,探讨微电影在消费美学中的伦理困境。

首先,我们从2013年十大营销案例中挑选出《莫陌》,这是北京陌陌科技公司为推广其社交应用而制作的微电影。《莫陌》将焦点放在了其“陌生人交友”功能上,然而,剧中的伦理冲突尤为显著。女主角“韩陌陌”看似使用陌陌寻找真情,实则展示了这款软件的性化一面。微电影创作者试图通过情色镜头强调性放纵的价值,但同时又试图站在道德高地,这种自相矛盾的处理方式使《莫陌》口碑败坏,豆瓣短评中充斥着“烂片”、“狗血”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莫陌》的创作者是消费美学的实践者,但他们将性放纵与日常审美体验等同,忽视了艺术作品应有的道德实践。韦尔施的理论强调艺术作品应与道德相统一,而《莫陌》却将一个交友软件“性功能化”,违背了这一原则。伦理之美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如同神的律令,不可侵犯。因此,我们可以说,《莫陌》的创作者并未充分认识到伦理价值在微电影中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将其作为商业策略,无视了艺术与道德的和谐共生。

相比之下,诸如《爱不停炖》和《把乐带回家》等优秀微电影作品,通过深入人心的伦理故事和生活体验的审美高度,成功地实现了产品的营销。它们以伦理价值为纽带,构建起观众与故事的情感共鸣,展现了微电影在消费美学中的伦理内核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在追求消费美学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那些忽视伦理底线的作品,它们不仅损害了产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出创作群体对公共责任的缺失。微电影的创作者们应意识到,艺术与伦理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只有兼顾两者,才能在消费美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赢得真正的艺术与商业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