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真正拼音应该是注音......

更应该注意的应该是台湾现用的"注音拼音",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保留的祖先财产!
汉字的繁体跟简体只是形式而已,是文书的一种演变经过,但还是汉字.
但是我们严重抛弃的,几乎无人知晓的"注音拼音"才是我们的瑰宝!不要等我们中间的人,我们的后代看到如下的符号却以为是日语假名,那将是一种莫大的失败!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请大家看到上面这些注意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是日语!!! 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汉语拼音,真正属於我们的拼音智慧!
学习这个之后我终於解开为什麼我们的拼音是罗马字这个大迷团!
可仍旧不能释怀为什麼我们的汉恣要用罗马文去拼?

注音符号的历史其实也并不长,从民国时开始推行,台湾仍在用。
放心吧,很多在台资企业的人都会用注音符号打字的;在大学中文专业的也学习的。

你要怀旧,可以用的,学起来也蛮简单的。

参考资料:
一、汉语拼音方案与汉语拼音运动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理解这一句话深厚的历史含义,就要从清末民初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运动说起。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我们已经有了用以"范正汉字读音"并借以统一国语的注音符号(1913年制定,1918年公布实施),其后,汉语拼音运动为什么又紧接着朝拉丁化方向继续发展?
注音符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它的公布和使用是汉字注音走向拼音化的开端,但是注音符号在当时的人文背景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形式的字母(楷书的篆文古体字),这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不符合世界大多数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在科技应用和文化交流上受很多限制,另外符号本身也没有彻底音素化,其中有好几个韵母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语音单位,如ㄢ(an)、ㄣ(en)、ㄤ(ang)、ㄥ(eng)、ㄠ(ao)、ㄡ(ou)等。所以,注音符号公布不久,就有人指出读音统一会在字母形式上不选择拉丁字母,而采用从古汉字中取材的注音字母,那是缺乏远见的不明智的选择。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88)中指出:"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的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40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作用。"这个评价无疑是公正、全面的。
当时,面对注音字母公布后的种种批评,以及主张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呼声,国语统一筹备会根据钱玄同的提案,照章正式成立了一个"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成,其中的核心成员是: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林语堂、汪怡。
由于赵元任、钱玄同等事先在理论上、实践上作了充分准备,一年之后,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就提交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6),两年后,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院长予以正式公布,定名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原注音字母则相应地称之为"国音字母第一式"。
国语罗马字是中国汉字改革汉语拼音化运动中,我们自己拟定的、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套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它完全采用了现成的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不另造新字母,并首先提出了按词连写等问题,就其"文字体系的完整性,符号观点的国际化"来说,"国罗"把清末以来的汉语拼音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周有光语)。但是,"国罗"实际上没有得到认真的推行,它始终没有进入中小学和师范的语文教学系统,因为对汉字注音来说,注音符号已使用了十多年,似乎不需要另有一套在认读和拼写上比它复杂得多的国语罗马字。由于上面没有政府机构积极有效的支持,下面又缺乏社会基础,因之"国语罗马字推行的成绩等于零"(赵元任语)。
"国罗"公布之后不久,社会上就涌现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上海、西安、武汉主重庆、广州、香港等地先后成立了不少研究拉丁化新文字的团体,在众多的方案中,以"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最有名,流传也最广,甚至传播到诸如法国里昂、东南亚泰国、新加坡等华侨学校。"国罗"、"北拉"以及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拟订的各种拼音方案,为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判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所以我们说,《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和组成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1955)之后,为了配合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加快步伐,第二年就发表了供讨论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同时发表的还有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两个草案,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文改会认真地作了审议和修改,又提交了一个修正草案(1957.11),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正式公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世界上通行范围最广的26个拉丁字母,方案的设计构思、字母和语音和配置关系及其拼写方法,可以根据方案内容分六个部分来介绍:1.字母表,规定字母的顺序以及字母的汉语音值;2.声母表,规定汉语音节开首的拼写单位;3.韵母表,规定声母之后的拼写单位,一声一韵,前声后韵就构成一个音节;4.调号和标调规则,规定构成一个表义音节必要的组成成分——声调的表示方法;5.隔音规则,规定分词连写时分隔音节的规则;6.省略规则,规定声韵相伴时基本韵母拼写形式的变化。下面依次对这六个组成部分作一点理论上的说明。
1.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及其增补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不包括为适应汉语需要而设计的增补字母,只指26个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由于它形体简单、清晰、匀称、美观、便于阅读和书写,便于根据需要增添附加符号,或改成变体字母,或组成合体字母,所以能适应各种语言的需要,长久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整个欧美大陆、澳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一些地区都使用拉丁字母,不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的国家也大都有法定的或通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拉丁字母一旦被用来记录某种语言的语音,就成了该语言的文字或该语言的拼音方案的字母,如英文字母、德文字母、法文字母等等。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拉丁字母应该称之为汉语拼音字母。
2.字母表中字母的排列顺序完全遵照拉丁文原有的次序,元音和辅音参差间隔混合排列,这样朗读起来比较好听,序列的应用价值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国际通用的排列顺序,便于编码、图书索引等方面的应用,便于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过去,“国罗”没有采用拉丁字母的传统顺序,在字母部分只列声母表和韵母表,而“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虽然列出了字母表,但在排列顺序中插入原来拉丁字母中没有的双字母(如ch插在c和d中间,rh夹在r和s中间,zh排在z之后),同时又在字母表中取消了在“北拉”中不采用单字母h、q、v,这实际上破坏了国际通用的字母顺序。在汉语拉丁化拼音运动的历史发展中,汉语拼音方案首次完全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的传统顺序,这对增加方案的流通价值、技术价值显然是有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31
1.譬况:汉魏以前使用的打比方注音。例如: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蛟读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之。 优点:大略知道如何读。缺点:不科学,不准确。
2.读若法:还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比方。这种主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读若,读如”,意思是“读得像……”;另一类是使用“读曰,读为”,则是将被训字音义全训,可用来发现通假字。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读为畔。那“泮”则为通假字。
3.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的方法。例如: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单,音善;父音甫。此法更为精确注音,但有局限,因为有的字没有更为简单的同音字或者直接没有同音字。
4.纽四声法:唐 玄度《九经字样》“享,音赫平”南北朝后发现四声,打破了声调的束缚来给汉字注音,受到的限制比直音小。
5.反切法:使用两个已知音的汉字给一个未知音的汉字注音的方法;
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开合)如:冬:都宗切;所谓上下字的称呼源自旧版图书的下排列。
练:郎(反切上字)甸(反切下字)切(或反翻)。
反切的发明:反切是由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孙炎发明,他大规模应用反切给汉书作注。
第2个回答  2009-04-15
恩……别的不说,老外看到汉语拼音还能尝试着念一下,看到注音字母绝对傻眼。这至少说明汉语拼音更便于与国际接轨。台湾现在还在使用注音字母,结果人名地名的翻译还要再用一套威氏拼音,比大陆麻烦多了。
第3个回答  2009-04-14
真是让人无语~~ “简繁之争” 还没停歇,现在竟然又冒出来一个“注音与拼音的对抗”,并且都蔓延到百度里来了!!!!
至于大陆为何要抛弃注音符号,而采用拼音系统,建议楼主好好看一下“汉字拼音方案”再说!而不是简单的冒充一下愤青!
第4个回答  2013-04-09
我感觉这个很好学的,比拉丁文容易多了,只要在幼儿园时教 就可以了
我以前看到百科名片上这种拼音时,还以为是日语呢,因为上学时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从来没有教过,所以我一点都不认识。今天我看到贴吧上说‘拼音拉丁化’是要灭我们汉字的,所以我就立刻翻开字典学习注音了,感觉比讨厌的拉丁文拼音容易多了,拉丁文不实用,现在都快忘完了,所以我要学真正的汉语拼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