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毒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如题所述

4 火毒现象的成因
4.1 生理之火
中医把人体生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动力,以及与火的特征类似的现象,归属为“火”。如现代医学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脾功能、肺功能、分泌功能、生殖功能、神经功能及能量代谢、荷尔蒙旺盛等生理现象的动力,在中医学里被称作少火、君火、相火、命门真火、龙火、雷火等。 在中医的基础理论里,正常的火,代表人体阳气,缊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等作用,是生命的体现,生命的特点,生命的源泉,人有火则生,无火则死。
体温是生命的象征。面对推之不动,呼之不应的不知死活者,人们之所以会摸摸他的皮肤,就是看看他的还有没有体温,根据其体温的有无或高低,确定其是否还活着,是否还有救,推测其死亡时间,若是用手一摸就象触及冰块,那就证明早就死了。从实际意义上讲,体温就是火的一种体现。有生命之火的人才会有体温。
4.2病理之火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与阳。动为阳,静为阴。清为阳,浊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白天属阳,夜间属阴。温热与火属阳,寒冷与水属阴。在人体内,阴阳时刻都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如:寒凉与温热,水与火是相互对立的,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凉可以降低温热,水可以灭火,火可以蒸化水是相互制约的。阴阳双方在相互制约中,若能保持消长平衡,机体就是正常的,健康的。反之,若阴阳不能相互制约,保持不了消长平衡,身体就是异常的,病态的。
人体的生理之火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以适宜为刻度,既不能过弱亦不能过强,过弱则不足以维持机体需要,过强则机体就会发生火气过大的不良反应。古人将人体的生理之火称为“少火”,将病理之火称为“壮火。” “少”者何意?可能是对“壮”而言,更可能是“适”的意思。但“壮”定是过旺过强的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说的就是适宜的火可养神柔筋,温煦脏腑,是正常的生理之火,过旺的火伤阴耗液,是病理之火。人体之火是否能保持在适宜的刻度,取决于阴阳的相互制约能不能保持消长平衡,若阴阳失去平衡,无论是阳盛还是阴盛,生理之火都是难以保持在适宜的刻度,不是火大就是火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有诸内,必形诸于外)。重局部的现代医学虽不象中医这样强调整体,重视整体,但从其无论什么病都要给病人量体温这一点上来看,现代医学是承认体温是衡量人体健康指数的一样标志的。体温是什么?是生理之火或病理之火在人体上的反应。人的正常体温,即生理之火,多恒定在(腋下)36.6℃-36.8℃之间,若过高或过低,就是生理之火发生了病理改变。临床医生在给病人诊疗疾病时,之所以都要给病人量量体温(除了某些特情况,量体温常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程序),虽没说这是看看病人是否有病理之火,没说这是看看病人是否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体征,但事实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4.2饮食不当
人体的生理之火,是人生来具有的,但人在出生之后,必须源源不断地补充,才能不致衰竭,维持生命。
在大自然里,火是物质(在转变过程中)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如果没有物质,就没有燃烧,没有火,没有光和热。同理,人体的生理之火,虽生来具有,但不是永不息灭的长明灯,它就象若不经常添油,就会因油尽而息灭的灯盏,必须经常添油,才能得以延续。“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人以水谷为本”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之养生.全赖谷食为主.若或一日不食.则饥饿难度”(《食鉴本草》)。对人而言,除了氧是通过呼吸而获得外,通过饮食吸取食物中的营养和水,是维持和延续生理之火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办法。因此,人只有在饮食得当的情况下,才不会出现火力不足或火力过亢的现象。反之,如果饮食不当,人体就会出出现火力不足或火力过亢的现象。人体之所以会发生阳盛阴虚的火毒病症,十之八九饮食不当,饮食为机体提供的热能,远远大于维持和延续生理之火的需要。
何为饮食不当?简单地说,就是饮食不合理,不适人体生理需要。人们常说的挑食,偏食,暴饮暴食,大吃大喝,吃饭吃堵嘴,嗜酸,嗜辣,嗜荤,食不该食,饮不该饮,就是饮食不当。
4.3膏粱之变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环境摄取营养的主要方式,是饮食,即喝与吃。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有赖于水谷之气,靠水谷之气以营养身体,靠水谷之气以腐熟水谷,化生精气,靠水谷之气以维持生命,饮食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原料。民以食为天(《后汉书·郦食其传》)。人是靠饮食维持生命的。人若不吃不喝,就得渴死饿死。人存于世,靠的就是一个吃字。人一来到世上,就将手指送进自己的嘴里,这充分说明吃是人的一种本能。若无饥了思食,渴了思饮的本能,人就不能生存。
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饮食是生理之火的主要来源,也是病理之火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祖先早就发现厚味不节,内多滞热的热性病变现象,认识到嗜食甘肥,可蕴热成毒,发而为病,如“数食甘美而多肥,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的就是嗜食甘肥可引发糖尿病。又如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就是嗜食甘肥可引发致命性疾病。古人称油脂、肥肉为“膏”,精米、精面等细粮为“梁”,常用“膏梁”泛指肥肉和细粮等肥甘厚味,将由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病变为“膏梁之变”。对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词的“足生大疔”,清•薛雪在《医经原旨》中说“足,多也,能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解说“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尽管人们的看法有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饮食不当是容易上火的。
4.4自生性火毒
发生在人体的火毒现象,除了来自饮食不当的食物性火毒,还有来自外界的环境污染、各种幅谢、空气污染及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自然性火毒,来自跌仆损伤、火烧饭烫、蚊叮虫咬及地震、车祸等外来因素所产生外来性火毒、来自人体自身的虚弱、疲劳、饥渴、房事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欲、急等自身因素所产生的自生性火毒。自然因素所产生的自然性火毒,外来因素所产生外来性火毒都极易引起广泛注意而避免,这里姑且不说。较之自然因素和外来因素,自身因素所产生的自生性火毒,是不易引起广泛注意的,因其未能引起广泛注意,因其而引起的火毒性病症也是很多的。
4.4.1火毒病症的自生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本来没有上火病状的人,因某事而大怒之后,忽出现声音嘶哑、口舌生疮、目赤、口周疱疹等上火症状。凡有过勃然大怒或怒不可遏经历的人都知道,当自己在怒不可遏之际,会有一股怒火涌上心头,心头怒火直往上冒,胸膛好像快要炸裂似的感觉。当自己勃然大怒之际,会有心里的火团在爆炸,或怒气冲天的感觉。这声音嘶哑、口舌生疮、目赤、口周疱疹、一股怒火涌上心头、心头怒火直往上冒,胸膛好像快要炸裂、心里的火团在爆炸、怒气冲天等上火症状,就是火毒病症的自生现象。象这样显而易见自生性火毒现象,还可见于争吵。着急、烦恼、忧愁、劳累、熬夜……之后。
人体的火毒病症自生现象,常常形成于君火或相火的偏亢,亦可形成于人体其它物质的转变,还可无中生有,其自生原因,多由于阴阳失衡,功能紊乱,代射失调。
中医认为,当人体遭受疾病或饥渴、思虑、忧郁、着急、愤怒、等危害时,会因脏腑功能失常,阳气偏亢而生火,人体的生理之火就会变为病态之火。《素问·调经论》中的“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格致余论》中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都是说人体在阴阳失衡,功能紊乱,代射失调的情况下,无论是阴虚还是阳盛,都极易生火,且又是多数人的通病。
当我们难以理解人体在“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下,是怎样产生自生性火毒时,参考一下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的论述,就会茅塞顿开的感觉。现代医学在解释糖尿病形成机理时说,当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失调时,体内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地通过细胞膜进入肌肉等细胞内,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随之减少,机体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的情况下,反馈性地引起肝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异常分解,肝糖原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糖异生作用,致使血中葡萄糖增多,却不能正常地通过细胞膜进入肌肉等细胞内,血中的部分葡萄糖通过肾阀进入形成尿液,便形成尿糖。有些人在得了糖尿病之后,即使是再也不吃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食物,即使是各种各样的降糖药不断,血糖就是持续居高不下,就是因为人体在内分泌功能失调时,体内的其它物质也会通过分解而异生为葡萄糖。现代医学虽未直接指出糖尿病的高血糖、高尿糖,就是中医所说的自生性火毒的一种反应,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么认为。并由此认定,所谓自生性火毒,就是体内某些物质的一种变态反应。
4.4.2自生性火毒的因果
自生性火毒,既可是引起机体发生病变的因素,又可是疾病发展的产物。在中医学里,凡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疾病,都有既可是引起机体发生病变的因素,又可是疾病发展的产物特点,如各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部分高血压,脑中风,肝硬化,就有既可是引起机体发生病变的因素,又可是疾病发展的产物特点,就连晚期癌症病人的进行性消瘦,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都是由有这样因素造成的[2]。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人体,就象不断喷火的活火山,体内业已生成为病态之火的物质,是很难恢复原状的,只有不断的生火。因此,在人体内,自生性火毒一旦生成,就有一辈子也去不掉的可能。糖尿病之所以会被人称为终身病,就是其一旦罹患糖尿病,就有一辈子治不好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