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言多必失的例子

历史上言多必失的例子

很典型的《杨修之死》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

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扩展资料: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文学家。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言多必失: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出处:《鬼谷子·中经》:“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近义词】:直言贾祸、祸从口出

反义词】:谨小慎微、少说为妙、守口如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言多必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9

有关言多必失的历史故事:

1、《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杨修自恃聪明,往往口无遮拦,在曹操面前一再显示自己,曹操对他很是忌恨。

一次,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在斜谷界口被困住,进退两难。就餐时,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不禁有感而发。这个时候,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让大家都称“鸡肋”。杨修作为行军主簿,见上面传下“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停后,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你为何要收拾行装呢?”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了。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而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我断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走时慌乱。”

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动手收拾行装。于是,军中的诸将领都开始准备回去。曹操听说后,大怒,传来杨修:“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随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2、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

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科里奥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

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

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

3、 文革期间,在扶沟县某村一次村民民主选举大队支书会上,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就在台下仅小声嘀咕了这样几句:“我是一个草民,只要让我填饱肚子---饿不着,至于谁当官,我就做谁的民!”

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立马就有人献殷勤,跑到主席台上悄悄地报告给公社书记。当时公社书记文化程度不高,正冥思苦想----正发愁找不着阶级斗争反面教材,正抓不着批斗的对象。

得到此消息顿时喜出望外,两眼直冒金光,立刻下令把这对现实不满之人,五花大绑,押到主席台,进行全力以赴地批斗,脖子上还给他挂了一个沉重的大的招牌,白字黑字----清楚楚写着:“现行反革命”!会上反复强调:说他立场不坚定,是墙头上的草---随风倒,是隐藏人民内部最凶狠的敌人。

4、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平生早游宦,不道无亲故。如我与君心,相知应有数。春明门前别,金氏陂中遇。村酒两三杯,相留寒日暮。勿嫌村酒薄,聊酌论心素。请君少踟蹰,系马门前树。明年身若健,便拟江湖去。他日纵相思,知君无觅处。后会既茫茫,今宵君且住。

拓展资料:

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成语典故:《鬼谷子·中经》:“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词语辨析:

【近义词】:直言贾祸、祸从口出

【反义词】:谨小慎微、少说为妙、守口如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言多必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3

1.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就可以算作是一个言多必失的例子。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几件事情积累的过程。杨修年少成名,过目不忘,别人的想法他一猜就知道。但是他的主上是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个猜忌心强,心眼小的人物。

2.几次杨修都能猜中他的想法,这使他很惶恐。在鸡肋事件中杨修帮助夏侯惇解释了曹操暗示撤退的用意,从此曹操便注意到了杨修。于是很快他就利用曹植曹丕兄弟二人争夺权力的事件杀掉了杨修。 杨修之死不仅有杨修本人放荡不羁,才美外露的原因,还有不受主上信任,胡乱揣测的罪名而被杀掉了。能猜出自己国君的想法是好事,但是不应该对其他的人多说,让他们也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柱上的不信任。

3、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意孤行,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4.《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为报二位义弟被杀之仇,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愤而伐吴。一次关兴、张苞立了大功,刘备便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结果让老将黄忠听到,心生不快。虽然刘备只是想褒奖关兴张苞,并无贬损老将之意,但听者有意;这些话刺痛了黄忠的心。结果,次日为求全胜,黄忠孤军深入,不幸中箭,最终战死沙场。此时,刘备悔之晚矣;只有哀叹“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前人才讲“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5.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平生早游宦,不道无亲故。如我与君心,相知应有数。春明门前别,金氏陂中遇。村酒两三杯,相留寒日暮。勿嫌村酒薄,聊酌论心素。请君少踟蹰,系马门前树。明年身若健,便拟江湖去。他日纵相思,知君无觅处。后会既茫茫,今宵君且住。

拓展资料

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鬼谷子·中经》:“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1、《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为报二位义弟被杀之仇,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愤而伐吴。一次关兴、张苞立了大功,刘备便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结果让老将黄忠听到,心生不快。虽然刘备只是想褒奖关兴张苞,并无贬损老将之意,但听者有意;这些话刺痛了黄忠的心。结果,次日为求全胜,黄忠孤军深入,不幸中箭,最终战死沙场。此时,刘备悔之晚矣;只有哀叹“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前人才讲“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2、《史记·汲郑列传》上记载,“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一次当朝议政,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多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汉武帝噎的脸色大变,宣布罢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而比他官小的多的公孙弘、张汤却一个劲儿住上升。后来,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汲黯还在原职。一天,汲黯对武帝抱怨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听后,对大臣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3、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收韦小宝为徒。经过一番谈话,陈近南又向韦小宝端详半晌,缓缓地说道:“你我既为师徒,相互间什么都不隐瞒。我老实跟你说,你油腔滑调,狡猾多诈,跟为师的性格十分不合,我实在并不喜欢,所以收你为徒,其实是为了本会的大事着想。”陈近南说的是大实话。与韦小宝的一番长谈,他倒把韦小宝的性格了解了个透。
而在第九回《琢磨颇望成全壁、激烈何须到碎琴》中,韦小宝带领一帮兄弟去杨柳胡同拜祭白寒枫的哥哥。有一段话的描写也把韦小宝言多必失表现出来了:韦小宝一面磕头,一面口中念念有词。白寒枫厉声道:“你刚才说些什么?”……韦小宝道:“我说,白大侠,你先起走一步,也没什么。在下韦小宝,给你的好兄弟打得遍体鳞伤,命不长久,过几天就来阴世,跟你老人家来相会了。”……苏冈转头向韦小宝说:“韦香主,这件事一言难尽。咱们日后慢慢再说。”韦小宝道:“只怕我伤重不治,一命呜呼,日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苏冈见他说话流利,毫无受伤之相,知他是耍无赖,心想:“天地会怎地叫这样一个小流氓做香主?”……
韦小宝说的那些话,确实是他的本性,是他自然而然说出来的。一个人的话说得越多,别人听得越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了。如韦小宝的油腔滑调、狡猾多诈、阿谀奉承、泼皮无赖等性格已经在他的言语中表露无遗,用心的人稍微留意便一清二楚。

4、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意孤行,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5、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因此怀恨在心,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结果中山国被攻破,中山国国王不得不逃住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紧紧的跟随他,便问二人:“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以一壶餐得士二人。”如果中山王能对司马子斯说上一句表示安慰的话语,结果也许不会如此。

拓展资料:

    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解释】: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成语典故】《鬼谷子·中经》:“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就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

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这种情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于是他撕毁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如果你想要在言语上逞强或者征服别人,你说得越多,出现纰漏的可能就越多。

另外,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那么由此造成的失误也就很难避免。控制自己的言语,尤其避免讥讽别人的言语。从刺人的话中得到的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引出的灾祸。

扩展资料

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鬼谷子·中经》:“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