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保护的事例

越多越好

据某杂志登载:某校一初中学生其父亲在外务工和母亲生活,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对其管教很严,该生酷爱上网打游戏,一次因无钱铤而走险,偸邻居老大爷的自行车变卖,被母亲责骂愤而离家出走,晚上偶遇一贾姓男子(通缉犯)说话投缘,并随该男子在一桥洞下过夜结成朋友。后该男子一天要求到他家借宿,该同学背着母亲将其藏在家中,第二天早上发现其母躺在血泊中被人残害,屋里一片狼籍,经公安机关侦察认定属该男子所为,该生为自己的行为而痛不欲生。有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校园伤人事件发生频繁。

在都市街头,一个男子手抱一名四岁的男孩,不料小男孩向迎面走来的人大声喊着:“爸爸,你怎么刚来啊?”,好心的路人,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出了危险的信号,于是,他假装是孩子爸爸,救下了孩子,原来抱着他的是人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4
闲话明哲保身的汤和

伴君如伴虎,历朝如此,明初尤甚。明太祖朱元璋上台后,大开杀戒。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战友、老部下,几乎被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无一幸免,唯独信国公汤和却能逃过死劫,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立的太孙朱允文,都为人仁厚,性格温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生前死后,还有这么一帮身经百战、功勋显赫的老臣来威胁自己的江山和子孙后代的皇位。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为了防止今后再弄出来一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必须想方设法把这班旧臣除掉,方能为子孙们留下一个固若金汤的江山。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道:“陛下杀大臣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之间的和气。”朱元璋听后,不说话,沉默良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令太子捡起来;看着长满刺的棘杖,朱标有些犹豫。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不敢拿起来,是因为它有刺。我现在替你把刺磨干净,让你能很容易地拿起来,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都是这根荆棘上的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应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极会明哲保身。所以,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护了家族。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同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看到朱元璋当了老大,多少有些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一直是认帐的。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地伺候皇帝,并及时向皇帝作出深刻的自我检查,这才过了关。几年后,晋封为信国公。

《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太祖朱元璋年老后,看到天下无战事,对手握兵权的将军们己不放心,不想让他们再掌握兵权了,只是还没有发难而己。汤和投其所想,与其等朱元璋“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退而保身。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汤和第一个自请解除兵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其衣锦还乡。

回到老家后,汤和仍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约束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清楚地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很快被汇报到朱元璋那里去,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而,他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吏和乡绅,也不谈论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不问世事的模样,这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汤和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古人七十岁是很难得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备极哀荣。

在朱元璋决意杀尽功臣的铁幕下,汤和能成为漏网之鱼而不死,确实是一个历史奇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君王陷入疯狂地无端杀戮功臣的情况下,像汤和一样处世,也不失为一条明哲保身的活路。
第2个回答  2009-04-04
战国时期的范睢秦王举荐蔡泽顶替自己的相位,然后自己安度晚年
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巨贾。
张良在刘邦建国之后辞谢官位,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