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2属于什么时期

1978-1992属于什么时期

  1978-1992属于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7月,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是开放的基地。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取得有价值的经验,可以带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特区从诞生的时候起,其命运就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紧相连。可以说,如果没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08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与科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1979-2005年年均GDP增长率达9.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率为4.6%,第二、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11.3%、10.7%。(见图3) (2)我国研发调整情况及创新主体概况 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完善,整体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研发规模、结构、人员情况分别如表2所示。进入90年代后,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0年以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0.7左右;到2002年,R&D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过1%,此后呈逐年增长势头。 此间我国研发经费来源的变化特点主要是,政府资助金额长期保持在20-30%之间,且呈逐年小幅递减趋势;由金融机构贷款的研发费用也呈递减趋势;而企业自己出资的研发费用大幅提升,从1992年的29.15%增长到2005年的65.52%。另外,从经费流向看,以2004年为例,政府研发资金主要流向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而企业出资的研发资金大部分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正逐步确立。 从科技人员的变化看,90年代后我国研发人员规模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由1994年的257.6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348.1万人,10年间增长了0.35倍。以2005年为例,按部门划分,企业研发人员占64.7%,政府研究机构占15.8%,高校科技人员占16.6%,由此显示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规模正大幅增长,孕育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潜力。 从研发费用结构看,我国的研发费用构成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其中,基础研究费用比重90年代后一直保持在5%左右,近年略有上升;应用研究费用大体保持在20%左右,部分年份略有波动,整体程递减趋势;试验开发费用保持持续增长,由1995年的68%增至2005年的76.95%。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来看,我国的基础研究仍相当薄弱,大部分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研发活动大部分集中于研发的后端,重点在能在市场上迅速获得成效的项目上。 进入70年代后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活动逐渐由政府指令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这一时期的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介机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9
1978-1992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标志着中国逐步开放对外、实行改革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内,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如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就。同时,这一时期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改革进行过程中的一些混乱和失衡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