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都是自私的

如题所述

“自私人性论”的大概有两个核心论点,一是自私是人性的根本,注重自身利益正是天经地义;二是,就人的利他行为而言,我们无疑从中获得了“心理利益”(自我满足),从而仍旧可归结为自私。
对于第一点,我们只需问:世界上是否有完全只顾自身利益、丝毫不顾他人利益的人存在?我想答案是没有。“自私论者”或许会说,照顾他人利益也可能是一种策略,以获得更大的自我利益。这种解释当然是部分可取的,不过,当我们的利益同他人的利益完全冲突的时候,为什么有人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是出于何种天性或者策略呢?一个人捐助同自身毫无瓜葛的灾区人民又是出于何种天性或策略呢?
这时“自私论者”可能就要举出第二点了:“心理利益”。如果说我们牺牲物质利益可以获得心理利益,那牺牲心理利益又能获得什么呢?当我们包容别人、照顾别人感受,甚至为他人忍辱负重的时候,我们确实牺牲了自己的“心理利益”。这时“自私论者”恐怕又要说,牺牲小的“心理利益”是为了获取大的“心理利益”(比如自我超越感等)。这时,我们可以说,“自私论者”已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他们区分“大的心理利益”和“小的心理利益”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自觉采用了道德判断,因为只有通过道德标准我们才能够判断“心理利益”的大小,而且判断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裁决”,而绝非是通过不同“心理利益”导致身体出现亢奋的程度不同来作出判断的。
可见,自私论是不值一驳的。那么人是否就是完全无私的呢?在人性的问题上,我持儒家的看法。儒家有一个区分:大人和小人。儒家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说“做人”(to be)、“成人”(becoming)。一个人越是自私,那他就是一个“小人”(渺小的人),如果他不断扩充自己的胸襟和精神世界,乃至能够惠及天下,那就是一个“大人”(伟大的人)。而对于一般人来讲,多半也就是处于小人和大人之间,或走在A to B的过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废话,自私无处不在,人若是不自私,就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不考虑自己,没有自我欲望,一个从来不考虑自己的人还是人么,之所以人自私的希望别人来爱你,自私的希望你的行为会被赞扬和接受,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说白了,即使你“无私”的帮助别人,其行为本身也是自私的,自私的希望得到一种助人为乐幸福感,若是没有这种幸福感你又怎么会去帮助别人,没有人会去做使自己痛苦的事情。
第2个回答  2019-03-01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 所谓自私,是指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自私是中性的,光是自私,是不能够决定善与恶的。善与恶还需要用理性来区分。 理性的自私,为善。非理性的自私,为恶。 理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决策。非理性,则要么违反事实,要么违反逻辑。 理性的自私,其目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 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通常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私。因为完全不顾他人,有可能带给自己痛苦。是否要顾及他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理性的决策,做对于自己更加有利的事情。 自私与助人不矛盾。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样的帮助别人也可能带给自己痛苦。帮还是不帮,依据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以及理性的分析。那种不顾一切,完全的利他的人是非理性的。
第3个回答  2019-03-01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和人格一样,不拘一格。
而人性的自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我需求甚至欲望的膨胀,而是身边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4个回答  2019-03-01
确实不错,人性都是自私的,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住自己的人性的,

有时候嘛,现在好的一面,

阳光的一面去发展自己,

把自己的危险的一面控制起来。
相似回答